A-A+

高盛系撤退中国西部矿业只是开始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高盛系旗下A股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证券名称

  

  .SZ双汇发展

  

  .SH西部矿业

  

  高盛系旗下港股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证券名称

  

  1068.HK雨润食品

  

  1398.HK工商银行

  

  0276.HK蒙古能源

  

  2318.HK中国平安

  

  0981.HK中芯国际

  

  0906.HK中国网通

  

  东方早理财一周记者/柯智华

  

  尽管疼痛,或许退出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在危机面前。

  

  1月13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公司股东GoldmanSachsStrategicInvestments(Delaware)L.L.C.(以下简称“高盛”)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出售公司股(占比3.2749%);截至1月9日收盘,高盛仍持有西部矿业股,占比4.7948%。

  

  “主要是资金的问题。拿政府的钱,国外媒体在资金上对其(高盛)看得比较紧。”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说,而接下来于4月28日解禁的工行亦可能成为下一个套现对象。因此高盛“存在着很大的套现动力,只要可能,肯定会套现”。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在上海北京设立代表处算起,高盛在中国内地已经经营了15载,中国资本市场高盛系版图俨然成型。显然,高盛在套现的同时,其多年经营的资本市场版图亦在坍塌崩溃。

  

  “自家起火了,就顾不上周边了。”谢国忠评价说。

  

  自家着火难顾周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减持西部矿业的股权,是在2008年7月12日解禁的。也就是说,在解禁之后,高盛即刻进行了减持。之前一直努力构建高盛系公司,但是2007年联系受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高盛放弃已经组建的高盛系版图呢?

  

  高盛2008年度财显示,尽管实现净利润23.2亿美元,但摊簿后每普通股盈利4.47美元,低于2007年度的24.73美元。其中,因投资中国工商银行导致浮亏4.46亿美元,2007年同期,该数额为浮盈的4.9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工行导致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6.31亿美元,高于全年总损失。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对此解释说:“第四季度的业绩反映了非常艰难的运营环境,包括各级资产估值的大幅下跌。”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机构。为应对金融危机,高盛几次筹集资金合计207.5亿美元。“(之前)高盛一直看好亚洲的盈利,但是自家着火了,周边地方就顾不上了。”谢国忠说,因此,尽管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粗具雏形,但是亦无法逃脱自身困境的影响。

  

  此外,据交易期间的股价测算,高盛在二级市场套现至少4.14亿元,最高9.55亿元,平均套现6.85亿元。另据相关媒体介绍,高盛正急于低价处理其位于北京CBD繁华地段的甲级写字楼——京汇大厦。

  

  “中国攻略”

  

  实际上,高盛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是在1994年,该年,高盛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代表处,成为进驻中国市场最早的海外投行之一。而此前,高盛于1984年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进入中国内地之后,高盛就开始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期视中国为重要市场。一个例证是,前任总裁亨利·鲍尔森自1992年以来到访中国不下70次,甚至有人认为保尔森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亲密程度已经超过某些美国政府高官。而现任总裁贝兰克梵在官方网站致辞上说:“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国将继续经历快速的发展和持续的繁荣。”

  

  作为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证券融资服务业务无疑是第一位的,其官方网站显示,自进入中国以来具有里程碑式的项目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2007年,平安保险回归A股,成功筹资50.07亿美元,阿里巴巴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筹资16.92亿美元;SOHO中国首次公开上市,筹资19.06亿美元,并且成功完成中国铝业19.69亿美元的快速建档。

  

  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在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值得一提的是,高盛是目前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工商银行分别以54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以5.856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股权。

  

  曾抢购中国公司

  

  然而,高盛并不满足于在并购当中仅充当顾问,更多的是在扮演投资者的角色。据相关媒体道,高盛一位人士曾经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市场的透明度还不太高,高盛在推进业务的过程中困难很大,但这并不能阻止高盛的“中国攻略”。

  

  而从并购投资案例来看,1994年对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及最大的产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了首次自营资金投资,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2000年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触发的潜在信贷危机期间,高盛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项目。这是中国国企历史上第一个债务重组项目,随后,高盛对粤海投资2000万美元;2001年高盛在中国又投资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另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一个独立8英寸半导体晶圆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国网通2.4%及中芯国际4%的股份。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该合资公司是第一个正式注册并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

  

  在高盛2005年年度告致股东的信中,中国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市场,在他们看来,中国蕴藏着“诱人的机遇”。在2006年1月,高盛以37.8亿美元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构成其中国战略图谱的阶段性高潮;2006年5月,高盛击败其他投资者,共计获得双汇发展60.72%的股权(股改后稀释为51.46%),这是高盛第一个控股并购。

  

  截至目前,高盛系粗具雏形,旗下上市公司A股成员有双汇发展()、西部矿业;H股成员则有工商银行(1398.HK)、中国平安(2318.HK)、中芯国际(0981.HK)、中国网通(0906.HK)、雨润食品(1068.HK)、蒙古能源(0276.HK)。

  

  三战三挫不停步

  

  此外,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在2006年11月份,高盛十天之内涉足三家上市公司。

  

  2006年11月15日,阳之光()公告表示,高盛集团全资拥有并在毛里求斯注册的玉龙(毛里求斯)有限公司拟认购公司定向增发3.7亿股中的6000万股。5天之后,福耀玻璃()称,公司将引进高盛集团控制并管理的GSCapitalPartnersVFund,L.P.或其附属公司成为福耀玻璃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将达到9.98%。再过5天,美的电器()亦公布,公司与高盛全资拥有的子公司GSCapitalPartnersAurumHoldings签署定向发行协议,非公开发行完成后,投资公司将持有美的电器75,595,183股股份,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10.71%,成为美的电器第二大股东。

  

  因为高盛属于外资公司,按照程序三家公司很快上商务部。2007年6月,美的电器首获商务部同意,两个月后,阳之光、福耀玻璃先后亦得到商务部的批准。因此,如果最后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复通过,高盛将正式入主。

  

  不过此后的发展却急转直下。也就是在阳之光、福耀玻璃获得商务部同意的8月,证监会对美的增发方案进行了否决,高盛系A股市场战败。2007年12月26日,阳之光公告披露定向增发机构投资者,5家机构中并没有高盛的身影。这让高盛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东方早)

标签:中国   美元   公司   发售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