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辩论
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辩论
前言:以下是某匿名网友与在下的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讨论,贴出来供大家笑乐。黑色楷体是网友的话,蓝色字是在下的。
(一)
简化字是个目光短浅的蠢决定,这是毋庸置疑的。官方的初衷无非是提高识字率,书写简便。台湾没有简化,但两岸的识字率究竟孰高孰低,相信你也应该心里有数,提高识字率的关键不是文字简不简化。至于书写问题,书写无纸化是趋势,在大多数输入法中书写效率跟笔画多少无关,简化字没有必要,而且简化字不美观,这也是有公论的事情。
我却认为简化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决定。你说得对极了,简化字就是为了提高识字率和书写简便,不过还要补充一点,就是统一规范书面文字。这五十几年来,简化字在这些功能上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繁体字的异体字之多,恐怕就是专搞文字工作的,也未必每一个异体字都认识,举个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里面的茴香豆的“茴”字。而且有些字的异体字,有七八个之多。这就给规范文字,特别是官方文字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翻开古书,各种异体字混用也是事实。这对文化普及的阻碍不可小觑,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未使用简化字之前文盲之多的原因。至于说到台湾的识字率,不知道你是怎样做的比较,这种比较就好似叫我们同它比人均GDP样,你不觉得荒诞么?说到书写的问题,无纸化已是大趋势,这我承认。但是,这种“无纸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于简捷方便,这也是世界文化走向的大的趋势,就是一切从简。这何尝不是也可以证明简化字迟早要代替繁体字呢?我看到一个报道,就是简化字在台湾的青少年当中很风行,这不可以不说与简化字的简洁明了有关。至于字的美观,就更是牵强了,书法家可以把繁体字写得美,一样可以把简化字写得漂亮。就拿普通大众来说,“灶”字写出来可能也要比“竈”字更美观吧?在推广简化字的同时,在专业领域,也并没有废弃繁体字,比如古典书籍的出版等。所以咱们现在其实依旧有简繁两套文字系统,简化字用于普及和官方,繁体字用于专业领域,并行不悖。可是有些人为了污蔑那个时代,公开叫嚣废除简化字,重新使用繁体字,这就好比废除电脑的查询操作,又不管查什么都得到图书馆翻百科全书一样。这对于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来说也是开倒车的。任何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都会被历史抛弃,这是历史的发展早就证明了的。所以,简化字是人心所向的必然,鼓吹回到用繁体字必然会受到历史的嘲弄。
(二)
一,文字的确需要规范,但不需要简化,异体字繁杂,去除冗余即可,何必新造数千“异体字”,孰“简”孰“繁”?
去除多余的异体字,谈何容易?不光文人有习惯用自己喜欢用的异体字,就是官方史书,也同时是数个异体字混用,去除哪一个,保留哪一个?要达到大家的意见统一,可能是一大难题。这时候简化从而规范字形,就是值得考虑的途径之一。至于说到新造“数千异体字”,可能兄台对繁体字如何简化成简体字的规则不是很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省形、改形、同音替代、草书楷化、另造新字等。而另造新字,是最少的,也是排在最后的,也就是说由繁到简都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而不是如你所说“另造数千异体字” 。
二,识字率,文盲率,有数字,有实体,极其易于比较。至于人均GDP,更值得比较。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何以在六十年内拉大到今天的地步,显然,这不是因为蒋介石临走搜刮的那几个臭钱尚未花完,而且越花越多。真正荒诞的是不去比较。
至于说到识字率的比较,怎么比?用统计学方法抽样还是全民比较?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台湾这几十年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确实比我们速度快,这也是得综合考虑各种内外条件和起步的基本状况,不是能简单就用人均GDP来否定咱们这6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因为这还得考虑一个人口基数问题。
三,兄台想证明:简化字迟早要代替繁体字是吧。理由:简捷方便。那兄台可否详细说明一下究竟哪里简捷方便,别告诉我是笔画,众所周知,无纸化时代,笔画多少与录入效率无关,简捷方便的确是大势所趋,但我们需要简捷的是录入方式,而不是输出效果。汉字简化的冲动之一是书写简便(注意,是“书写”),这种冲动显然没有考虑到未来无纸化的状况,简化字为我们带来了三四十年的“书写”便利,这是事实,但随着无纸化的延伸,这种便利将逐渐无法体会。我们为了仅仅三四十年的“书写”便利,而破坏了汉文字几千年的传承,这是一种典型的鼠目寸光式的“简捷”。
其一,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趋势,早在甲骨文时代,简化字就已经出现,而不是兄台说的“太平天国”时期。您想证明的是,在无纸化时代,只要输入简便,不管输出如何繁冗都是无所谓的,是这样的吧?那么我问你,这输出来之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一点,就是要给人看。在阅读方面,繁体字能代替简化字的简洁明了么?就好似交响乐能代替流行音乐的简单明了么?显然这一方面繁体字是没有办法同简化字比较的。其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要考虑的到现在的“无纸化”趋势,就好似要想到社会主义会走到今天这地步一样,这恐怕是任何先知也不能有这个能力的。既然可以把这不可能想到的忽略不记,就来看看简化字在这几十年的功劳吧,首先是提高了识字率;其次规范了官方书面语言;第三就是降低了书写的难度。书写便利这一条,在无纸化时代,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前两条就足以证实简化字比繁体字的优势了。其三,说到中华文字的传承,前面已经说过,新造字在简化字当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且在造字的时候,并不是乱造,而是根据“六书”的规律,多方论证后,方才实施的。也就是说,简化字并没有违背“六书”的规律,用这规律来分析简化字,一样也是可以的。你所依据的是,解释任何字的构造,都得以《说文解字》为依据,可是素不知在时光的流逝中,这本书又有多少是原本就有和后来加上去的,都是没有定论的了。再者,在每一所大学的中文系里,也依旧有研究古汉字的专业,怎么可以就说“破坏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呢?来看看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普通大众,又有几个知道汉字的构造方式和内在意义?他们又真的会以为使用繁体字就是传承了中华文化么?这恐怕有些牵强吧。
四,兄台似乎并不熟悉年轻人的心理,台湾的年轻人喜欢“秀”简化字,猎奇而已,并不代表社会的主流意志。按照兄台的逻辑,现在的大陆年轻人喜欢“秀”火星文,这是否代表火星文美观大方,已经可以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了呢?
火星文,已经超出汉字的范畴,是不能纳入这里来讨论的。汉字的由繁趋简,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台湾年轻人恐怕不是猎奇那么简单吧,对一个文化现象如此草率地下断定也是不正确的。
五,美不美观,那是主观意愿。诸如我们认为孔庆东奇丑无比,你们坚决反对一样,实在没有争论的必要。你们可以做个问卷调查,看看什么是主流民意。
以后在这个层面的讨论,请你不要涉及人身攻击,因为这只会侮辱你自己。我们如果搞个民意调查,就是继续使用简化字还是回到过去使用繁体字,输的可以说绝对是你们,这还用证明么?就像抛弃现在的交通工具,又回到步行一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六,同时保有简繁两套文字,这不是并行不悖,这是无形之中加大社会成本,充分证明简化字多此一举。
这点社会成本,我想还是花得值的,因为如你所说,这是在维护中华文明的继续传承。在专业的领域,用《说文解字》来分析一个字,才有用武之地。
七,简化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所以不太明白仁兄所指的“那个时代”究竟是哪个时代,更不清楚自己污蔑了谁,就事论事而已。也请兄台不要乱扣帽子,我们都知道,这是“某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坏毛病。
你们的言外之意,既然你不愿说,那就罢了。再次纠正你的错误,简化字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任何版本的大学语文说到汉字这一篇都有说明,你可以查阅。
八,并不是我们在文化方面迈出的每一步都可以称之为发展,称之为进步,这一步有可能是歧途,兄台所讲的“历史规律”貌似无比神奇,内容如何却不得而知,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现实问题,我们使用繁体字谁会抛弃我们?历史的发展如何证明了简化字在未来的走红?简化字的人心究竟是大众的人心还是“一小撮”的人心?我们使用繁体字,谁会笑话我们?
诚然,谁也不能说历史的每一步就肯定是对的,我们是要看整个历史的发展趋势,回头看过去就是最好的借鉴。文化的发展潮流,是由简到繁,再由繁趋简的,这在多方面都可以得到证实,比如音乐、美术、服装、语言、建筑等等。在现实里,我们继续使用简化字,谁又会抛弃我们么?使用繁体字的那几个地区,算干算尽也最多一、两亿人,他们能抛弃十四亿的我们?历史的发展,注定了简化字取代繁体字,就好似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一样,这是规律使然,岂是人的个体所能左右的呢?呵呵,早就说过,民意调查的话,输的只会是你们,这难道还不能代表简化字是“大众的人心”么?你们继续要求回到过去使用繁体字,没有谁会笑话你们,只是大众不会再跟着你们回去的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在你们那“一小撮人”之中,使用繁体字是你的自由,谁也不会笑话你们,终究会嘲笑你们的,只有历史。
(三)
一,去除多余的异体字,有何不易?难得兄台有“达到大家的意见统一”这样的民主觉悟,我们不妨细化一下汉字规范的过程。正体字的遴选,无非是在众多的异体字当中选择其一,台湾《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罕用字体表》的制定是成功的先例,并没有出现兄台期望中焦头烂额的场面。至于简化字的诞生,兄台也承认这是需要原有基础的吧,不单要对原有的异体字通盘考察,而且一旦发现所考异体字中并无可取之“简化字”,则要通过“省形、改形、同音替代、草书楷化”等手段对原有异体字加以改造,而且改造的基础应选为原有的哪个异体字,应选用何种方法改造,改造之后应达成怎样的效果,有必要“另造新字”么。这期间定然分歧无数,每一个环节想“要达到大家的意见统一,可能都是一大难题”。其实这些细节本不必深究,明眼人自然知道孰简孰繁。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兄台不停的在偷换概念,义同形异即为异体字,并非单指另造的新字。所谓“省形、改形、同音替代、草书楷化”改造而来的汉字相对原字而言亦可称作“异体字”,这些“异体字”之前从未有过,是今人自造的,将这2236个新生的“异体字”称之为新造的“数千异体字”又未尝不可。
《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罕用字体表》的制定是“成功”的先例么?可是为何会出现三个表呢?简化字有这些常用、次常用和罕用的区别么?由这里也大可看出繁体字的繁冗和学习掌握的难度。选择繁体字的常用、次常用、罕用,比起简化繁体字的过程来,孰繁孰简,可能你我都不能断定,那就认为都很难吧。我们就来看看这结果,简化字只有一次性的“难”,其后在使用中,就不会遇到繁体字还继续存在的“常用、次常用和罕用”了,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谁繁谁简,不是一目了然么?学习繁体字,在学完常用外,还得学次常用,最后还有一个罕用,这之间所花费的精力,不可谓不“繁”吧?就承认你说的简化字是“异体字”,但是用这区区数千异体字,就可以统一规范数万繁体字,使原本庞杂的文字系统井然有序,这又是“孰繁孰简”呢?
二,现代的统计方法自然不需要我们来操这份闲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会公布一份各国识字率的调查表,这是07年的数据:台湾地区为97.3%,排名54;香港为94.6%,排名69;大陆为90.9%,排名86。大陆殚精竭虑推行了五十年的简化字,到头来识字率在两岸三地中排名垫底。显然,汉字简不简化跟识字率的提升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当然,如果兄台认为联合国的这类调查都是为了专门给中国抹黑,兄台大可以再用自己习惯的统计方法挨家挨户的走访明白,殷切期待兄台的调查成果问世。说实话,两岸的识字率孰高孰低大家心照不宣,犯不着抵赖。关于GDP的问题兄台提得很好,为什么我们没有这种有利的内外条件?为什么他们起步的时候我们没起步?如今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是谁造成的?“人多力量大”这种观念又是如何诞生的?的确发人深思。
呵呵,我们承认你所说的联合国的识字率的统计,那好,你用人口基数再乘以这识字率,得到的识字人数是多少呢?这种“低端问题”不用我来做了吧?就因为人口基数的差别,咱们的识字率会处于劣势,但识字的人的数量(看清楚,是“数量”),比起那些“高识字率”的地区,是多出了好多倍的。短短的几十年,咱们由1949年的30%识字率,达到现在的90.9%,而且增加的识字人数以十几亿记,这难道不能说是建国后的大力普及文化知识教育和提倡简体字的功劳么?你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这种有利的内外条件?为什么他们起步的时候我们没起步?如今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是谁造成的?‘人多力量大’这种观念又是如何诞生的?”愚见如下:第一,建国初期,咱们内因是‘一穷二白’,没有建设基础,要想尽快发展,谈何容易?外因当然就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通过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带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步步才有了以后社会主义的富强繁荣。第二,他们起步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想来大家都知道,老蒋带过去的“第一桶金”足够做启动的资金了。第三,在建国初期,人口基数已然足够大了,随着一步步先进政策的实施,人口逐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是人口年龄段的合理程度,始终在掌控的范围之内。而且增加的人口,在六、七十年代经济、国防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哪像现在,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计划生育”的恶劣后果逐渐凸显。“人多力量大”,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人群年龄的配备合理。美国不是在大力鼓励生育么?想来它也是赞同这理论的。
三,兄台不但擅于偷换概念,而且惯于偷换概念,何为汉字,何为简化字,阁下显然未加区分统统当作简化字使用,甲骨文时代汉字也不过是雏形而已,何来简化?就算真如兄台所说,现今的简化字中有字与甲骨文时代的草图相同,早已存在,那该字就再算不得简化字,是传承字,未经过简化的。至于什么由繁而简的趋势,请兄台仔细考虑一下,这种趋势因何而来,为非是书写便利而已,无纸化已经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这种趋势应该适可而止了。并不是所有的趋势都必须没来由的继续下去。简化字的提出及实施的始作俑者均为太平天国,这是有据可查,有史可考的,其简化成果也大部分为新中国政府吸收,阁下请自行查阅,本人恕不提供这方面的低端服务。所谓简体字的阅读优势则是子虚乌有,没有证据表明港台同胞的阅读效率低于大陆,一切都是习惯使然,很多时候阅读并不需要把每个字的一笔一划都看的一清二楚,我们多半都是通过轮廓加以辨认,一扫而过,所以李敖认为轮廓特征更明显的繁体字好认,窃以为简繁两种字体对阅读效率没有太大影响,我们看繁体的不舒服,台湾人看简体的也觉着别扭。以至于有的台湾人甚至将能看懂简体书当作可以炫耀的技能,习惯使然,习惯,习惯。流行还是交响什么的,根本就是个人爱好,不知道兄台用意何在。至于当初考虑不周的问题,文字简化对于民族文明而言显然是件伤筋动骨的大事,没有能力,无法看清局势的时候自然不能轻举妄动。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误入歧途自然也应该遭受谴责,而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打字机,电报,甚至电脑都早已问世,作为试图在文化领域建不世之功的领袖,考虑不到无纸化的趋势就说不过去了。关于简化字的功绩,我们使用五十年简化字的识字率并不及繁体字地区的识字率,没有证据表明是简体字对提高识字率有帮助;规范官方语言,繁体字也可以;第三条你把自己否掉了,我就不再赘述。前两条没有一条站得住。再说传承,完全新造的汉字的确比重不大,但如前所述,简化字过程本身“创造”了两千多个时人闻所未闻的“异体字”,并在之后五十年的教育当中,强力灌输,以至于今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法读懂前人书画、古籍、古迹上的题字,这种文化断层的现象不是传承破坏的体现是什么?放眼全球,最好的汉学研究显然不在国内,不清楚兄台以何为据下的判断,且不说大陆民众的素质如何,兄台对于繁体字大众的认知无疑有坐井观天之嫌。
兄台这段话颇长而且逻辑有些混乱,稍事给你整理一下你的问题和结论,并一一答复:
1、“简化字的存在是因为书写便利,现在已是无纸化时代,没有必要再继续使用简化字,而是回到继续使用繁体字。”咱们先不说“无纸化”在咱们国家还有一段时间和距离,只用你的理论来就事论事。如果真的照老兄这样说,回到使用繁体字,那你就不认为是在劳命伤财么?大家早已习惯了书写、读认方便的简化字,再回到使用繁体字,只是逆历史而动,这对现代化建设,又有什么好处呢?至于你说的“并不是所有的趋势都必须没来由的继续下去”,想来简化字在现阶段是没有继续简化下去的趋势的,而是在于维持现状,维持简化字的现状,其实何尝不是维持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呢?因为可以想见,如果要在全国废除简化字,再使用繁体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会是多大的消耗。
2、“一切都是习惯使然,很多时候阅读并不需要把每个字的一笔一划都看的一清二楚,我们多半都是通过轮廓加以辨认,一扫而过”。兄台在这里只是说到阅读,想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这种方式是否适合对汉字的学习呢?如果只看清一个字的轮廓就认为认识、掌握了这个字,在汉字当中(不管简化、繁体)轮廓相似的字何其多也,就难免不会张冠李戴、“误把冯京做马凉”了。再者,就拿无纸化时代来说,难道看清了一个字的轮廓,就也会在电脑上打出这个字来么?同样的,轮廓相似的多不胜数,要做到用一个字的轮廓来代替这个字,恐怕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比如“汉奸”二字,简体字何等好认和便于书写,一眼看过去,不光认识了轮廓,也会认得这两个在的具体写法,自然就学会了这两个字。而繁体字的“漢奸”,这个“漢”字,难道轮廓不像“漠”么?“漠奸”是个什么奸,只有说是“漠视汉奸”的简写了。这种例子,真是“罄竹难书”啊。
3、关于简化字的功绩,你始终用的是识字率来否定之,前面已论述过识字率和实际识字的人数是不可比的,也就是说,简化字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让十几亿的老百姓摆脱了文盲的困扰。看看你列举的那几个地区,这几十年又让多少人认得字了呢?那么几千万人,识字率尚且排在几十名之后,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他们的人口基数小,识字率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很直白的,就是在推广识字的政策和力度上,是远远不及大陆的。这与繁体字的繁冗,要说没有一点关系也是站不住脚的。就算考虑到了“无纸化”,前面也已经论述过,就是在无纸化时代,简化字在读写方面的简捷也是繁体字没有办法代替的。因为在你认识一个繁体字轮廓的时候,已经几乎就可以认识这个简化字了。兄台又说到“今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法读懂前人书画、古籍、古迹上的题字”,你用这个来说繁简的优劣更是牵强了,难道当今台湾地区的人民,就比大陆人民多认识这些字?恐怕未见得吧,因为这些字体,大多是行书、草书,就算中文系出身的,也未见得就认识,何况普通大众?如果用专业领域的东西来作证据,从而得出“文化断层的现象不是传承破坏的体现是什么”的结论,恐怕更是有失偏颇的。至于说到最好的汉学不在国内,这我也可以告诉你,也不在台湾和香港,而是在欧美。原因是什么你有想过么?难道是因为繁体字?否!而是中国的很多原始古籍,由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流落到了海外!这样就形成了研究汉学还要到国外的局面,这只能说是帝国主义和咱们那段落后时期的耻辱,与简体字、繁体字何干呢?
四、炫酷,时髦的同时还能顺利的传达意思,简化字与火星文并无本质不同,完全可以讨论。如前述,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必然,汉字由繁而简也不是什么必须延续下去的趋势,兄台批评我草率,阁下所暗视的台湾年轻人追捧简体字是因其简便这样的论断不草率么?非但草率,直白的说,阁下的思维方式陈腐守旧。
是他们炫酷,还是他们认为简体字简捷方便,下断定为时尚早,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争论这些,短时间是得不出结论的,暂且撇开不谈。
五,不论是否涉及人身攻击,这只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拥有表达的权利,本人向来直爽,在孔庆东的脸上,可爱,潇洒云云,我是半点看不出来,说不来假话。至于民意调查,注意,我所提倡的民意调查是关于简体繁体孰更美观,针对的是你前文所述的简繁同样美观的论调,请不要肆意曲解我的意思。这份调查已经做过了,由于时间关系人不见得特别多,但兄台也可以大致去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民意。
说到老孔的外貌,每个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再者要说一个男人长得好看,就好似要说一个美丽的女人很有钱一样,恐怕是有些大煞风景的。很多人看出了老孔的优点,自然会说他“潇洒、大气”等等,就好似你说你自己“直爽”、“说不来假话”一样,在另外人的眼里,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论,不知兄台以为然否?你所说的“民意调查”简繁字的美观程度,说到是“校内网”做的,这就让人很忍不住好笑了。你们一再说的“全民公决”,怎么在这里就变成了“校内”的“一小撮人”的“民意调查”了呢?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在,在全体国人当中,表决是简体字美观还是繁体字美观,你以为结果会如何呢?以你的高智商,还用我告诉你这“低端问题”的答案么?
六,我们判断一项成本的付出是否值得,取决于它有怎样的收益,综上所述,简体字的收益微乎其微,不久的将来甚至将完全消失,这样的成本付出实在得不偿失,完全没有投资的道理。
这就是你们赤裸裸的市场理论,也就是一个成本,必须低于其收入的效益,你们认为才是合理的,才是值得投入的。那好,我问问你,在公共卫生领域,在全民受教育领域,在慈善机构,在国防投入等等,是否每一项都要考虑到收入一定就要大于支出呢?如果真是这样,福利机构大可以变成商业单位,国防投资也可以学习某些国家那样作为商业的手段,然后为了收入可以不管不顾任何《国际法》地攻打另外的主权国家。也就因为这投入必须小于收益的理论,导致了一切“以钱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正是也因为此,孳生了流毒无穷的腐败。好,好,好,我们就不要扯这么远,就来说说简化字。简化字的投入,只是一次性的投入,收益却是子孙后代的文字的规范、简便,而不是在掌握了常用字后还要学习次常用字,学完次常用字,还得了解罕用字。这收益,不是远远大于投入么?
七,兄台再次偷换概念,这里我们揭过不表。真正令人诧异的是,兄台居然对现行语文教材抱有如此之大的信心,不能不让人对兄台的治学精神深表怀疑。
说到教材,在下恰好看到过一篇龙应台先生的文章,说的大意是教科书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主要应该的是培养学生的辐散思维和广阔的知识面。但是,她并没有否定教科书在教育当中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在选择论据,特别是有说服力的论据的时候,最好还是以教科书为准,因为这是很多学者的经验。学医的同学对这句话的了解会更深,因为老师会一再告诉他们,以后在临床遇到医疗纠纷时,法律的依据只会以教科书为准,而绝对不会参考某学者的专著、杂志或电脑资料。至于说到知识的建构,就要抛开教科书的拘囿,吸取更多的专业或非专业以外的知识,兄台想来比在下更精通此道,就不多说。
八,兄台前文还信誓旦旦的说“发展”,这回马上就变“诚然”了,果然“才思敏捷”。历史必须看清,我们是不是为了图那三四十年的书写便利之快,就一定要破坏数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字。的确,继续使用简化字没人会抛弃你们,但使用繁体字一样没人抛弃我们,简化字没有加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费劲扒拉的在文化领域搞出简化字这么大的动静,其结果居然是徒劳的,这本身就充分证明这项变革是个天大的错误。此外,兄台的妄自尊大也让人堪忧,这个世界不再是谁人多谁就说得算,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的是影响力,尤其是在中国急需软实力的今天,我们居然大搞简化字,有意识的去隔断与汉字文化圈的联系,这是不明智的。此外,兄台满脑子的守旧思维实在让人崩溃,什么“历史的发展”啊,什么“规律使然”啊,你现在还不是领导,我也没有必要听你“讲话”。最后,再次提醒兄台,调查已经做过了,网址如下(投票在“校内网”,发起人叫陈治位,大家有兴趣都可以去看看)。
你可以去观察一下究竟什么是人心,喜欢说话不客气的朋友出言一定要慎重,不然会经常狼狈,没有人会笑话你们,你们自己会觉得自己像小丑。
第一,一再说过,简化字根本没有破坏历史文化的传承,繁体字也未见得就在传承文化,前面已有很多论述,就不累赘了。第二,在普及文化、规范文字等方面,简化字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前面也有论述,绝对不是兄台所说“其结果居然是徒劳的,这本身就充分证明这项变革是个天大的错误”。如果用这几十年的识字人数提高了十几亿来证明“天大的错误”,兄台认为是否荒诞、滑稽呢?得出的结论是否就该是兄台的故意抹黑和混淆视听呢?第三,现在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了,这我知道,那我们就说一说战争吧,以美伊战争为例。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不可小视吧,那它为何不用极端的“热兵器”“核弹”来对付伊拉克穆斯林呢?最后决战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巷战,在这时候,除了武器先进以外,不是也得靠一个“人多势众”么?穆斯林的反抗更是悲惨,就只有靠肉体来堆积,以命搏命,这难道不是也能证明战争的最后仍然是得靠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点杀来对决么?对了,扯远了,兄台又要说在下“偷换概念”。就算一个概念可以偷换,原因大概是只在于使用这概念时候的不审慎和不大合逻辑吧?第四,兄台所说的“有意识的去隔断与汉字文化圈的联系”,我倒想问一问兄台,“汉字文化圈”是怎么一个定义,其外延又是哪些国家和地区?如果兄台说是台湾、香港或者新加坡、唐人街等等这些地方,就很是好玩了;如果说就是咱们大陆,那又何来自己隔断与自己的联系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