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之道

2025-02-23 观点 评论 阅读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之道  

田忠国  

世界上谁最懂得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之道?唯毛泽东莫属。因为,世界上只有毛泽东是从系统战略、动态制衡的角度设计动态稳定的。现在人们常常回顾,毛时代为什么日子虽苦,交通不便,最好的也就是辆自行车,但全社会意气风发、同心协力、信心坚定、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斗?现在温饱解决了,交通方便了,但社会却一盘散沙了,这是为什么?好多主张恢复剥削压迫社会制度的学者想不通,认为这是没有系统恢复剥削压迫社会制度的结果,所以,他们主张,尽快剥削压迫社会制度模块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解决公平问题,公平问题解决了,社会不稳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另一些人认为,在此基础上,干部同人民大众多交流、多沟通,也能解决问题。  

其实,社会稳定或不稳定,是个为什么人的系统机制问题,说到底,管理,就是让所有会干的人,各尽其能,为共同的价值目标拼命做事。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需要这么几个条件:  

其一,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宗旨管理机制。  

其二,有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制度基础。  

其三,大众民主,也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共同目标、共同意志的整合机制。  

其四,无产阶级专政机制。  

其五,社会动态纠错机制,即,思想文化继续革命论。  

其中,人民服务宗旨是一元,而宗旨管理机制是另一元。前一元是权力,后一元是人民大众的权利,这是两大结构。在这两大结构中,人民大众的权利只有大于权力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变成现实,这就是文革时为什么国家为民众游行、示威提供资金、交通等各方面支持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民众所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普通民众是无法同地方官员对抗的。  

但是,如果人民大众的权利小于权力,权力不为人民服务时,人民大众就毫无办法。所以,权利必须大于权力,能有效驾驭权力,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成为现实。经历过文革的人们都知道,那时人民大众的权利比权力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文革是一场灾难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权力就不愿受人制约,更不要说民众驾驭了。  

所以,我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文革是第一次以民为国、民主政权的时代。  

三十年来,官方一直否定文革,民众一直肯定文革。观点尖锐对立。对立的原因很简单,权力从来就不愿受权利驾驭,何况,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做官,除了上级之外就是管民众的,民众管官员,从情感上说就是一种污辱。这是文化积淀的必然现象。因此,官方与民众对文革的不同评价,也是一种文化对立现象。  

完全超越阶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当然,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对某种文化的基本共识,但这不等于文化失去了阶级性或超越了阶级性,也并非阶级融合的表现,而是阶级不对等下的基本认同。所以,评价文革也是个文化观点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否定文革的另一层原因,是中缺乏以民为国、民主政权的民主文化,或者说,以民为国、民主政权的民主文化刚刚萌芽就让人掐断了。掐断以民为国、民主政权的民主文化的结果,是另一个阶级的复辟与反扑。或许,在阶级复辟与反扑之初,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现在已透露出来的、否定文革前后的历史资料显示了这一点。  

但随着阶级意识的觉醒,阶级复辟与反扑便成了有意识的了。  

有了以民为国、民主政权这个基本点,全国人民共同利益再有制度保障,有大众民主,也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共同目标、共同意志的整合机制,无产阶级专政机制提供的保障,再有社会动态纠错机制,即,思想文化的继续革命,一个国家想不稳定都难。  

当然,这是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大战略上说的,是个巨大的同步互动闭环系统,拆除了任何一点,系统马上崩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称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之道。现在人们谈社会稳定的文章不少,但那些称为治国之道的文章,都是从技术层面讲的,没有从系统战略、动态稳定的层面讲,实在令人遗憾。  

当然,这与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宰了我国的社会管理、意识形态管理有关。所以,我以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稳定问题,首先应从意识形态上抓起。意识形态问题,即是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个有没有大智慧的问题。“大学”阐述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无私者才有大智慧。同时,有良知的学者,应该像张敢明先生那样,在理论上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模型化问题,而不是构建剥削压迫社会制度的理论模型和制度模型。  

2010-4-3  

标签:文化   稳定   动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