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政治缘由
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政治缘由
国务院于不久前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次修订,主要之点有两个,一是将1999年修订的《办法》中的“五一”节假期由过去的3天修改为1天,从而恢复了1949年《办法》中“五一”节放假天数的规定。这样一来,实行9年的“五一”长假和休闲旅游黄金周即被取消。二是在1999年《办法》规定每年假日为10天的基础上,增加假日1天,并将元旦、春节和国庆节之外的3个假日分别分配给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1天,从而使这三个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法宝假日。
当局对为何要作此种修改的解释是,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3个节日“历史传统悠久,群众普遍重视”,因而要设定为法定假日。在这次修订前征求意见时,许多群众认为春节在广大中国百姓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在继续保持春节3天假期不变的前提下,将每年的除夕也设定为法定假日。对此意见,当局没有予以采纳。其理由是,“根据目前国家的发展水平,假日不宜安排得太多”。
细读各种相关解释,人们不难发现,在上述种种关于为何要对《办法》进行修订的解释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对为何要将才只实行了9年的“五一”节放假3天的规定这么快地就进行改变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须知,这个改变并非丝毫不关痛痒,它使“五一”节休闲旅游黄金周就此突然没了。这对于那些既有充足的自主休闲时间,又有足够的金钱和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乘着一年一度的“五一”黄金周假期,携亲带友走出家门去潇洒地耍一回的人们来说,是会颇感失落的。
既然有许多人定会颇感失落,却为什么还要修订呢?这似乎与执政当局以“三个代表”相标榜的执政理论是不相符合的。其实则不然。当初将“五一”节同春节和国庆节一道设定为黄金周,着重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是为了培养所谓“假日经济”。当时这样做自然是依据经济是中心,是“硬道理”,其他的都是边缘,都是软道理的执政理论的。
但是,从实行的结果看,所谓的休闲旅游黄金周,从表面看似乎是“在黄金周面前人人平等”,即人人都可以参与。而实际上呢?却大为不然,它从根本上变成了只有极少数的人们才能参与和尽情潇洒的特殊权利。对于广大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比如对于数以亿计的广大农民、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数以亿计的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都被硬生生地排除在外。道理很简单,要能外出休闲旅游,就要有钱,没有足够的钱便一切都谈不上。面对总在高速上涨、从来不见停歇的车船费、宾馆旅店食宿费、景点门票,同时又面对多年不长、上长也只是微调的劳动报酬,普通的百姓们就连日常生活都感到难以为继,还哪有多余的钱去休闲啊!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休闲旅游周,唯一可供选择的就是放弃。
于是,每年的黄金周就形成了这样的图景:一边是极少数新兴富豪、党政群官员和那些有权利用公款进行游山玩水的有钱又有闲的人们的尽情潇洒,另一边却是上述广大的普通百姓利用节日假期继续从事辛勤的劳作,许多人为了能挣钱、或者为了能保住那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甚至于不得不为所在企业、老板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以上这两道风景线,在全国各地组合成一副副对比强烈的讽刺画。这画对比鲜明地一次又一次地呈献在国人的面前。
这种讽刺画,在春节和国庆节里都会出现,而尤以每年的“五一”黄金周更加刺眼,更加显现出其讽刺意义。因为顾名思义,“五一”劳动节是劳动者们的节日,首先应该得到休闲的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那些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广大的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农民、打工者、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者们,他们利用黄金周进行休闲的权利无情地被剥夺,只能在假日里继续劳动。而上述那某些人群,却可以尽情地利用黄金周去享受“黄金”般的快乐。本来社会因为贫富极度悬殊、两极严重分化而陷入了不和谐的境况,时刻都在酝酿着危机。而这种讽刺画更是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反复地提醒和启发着人们的认识和觉醒。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用一句俚语来说,就是“一坨狗屎本来很臭还要挑起来让它更臭”。这样,当初的只从经济考虑问题的作法就显得有问题了,于是经济考虑就让位给了政治上的考虑。
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局面不仅已经形成,而且还被认定为是由执行某种理论和政策所带来的“伟大成果”,因而是不可能改变的,当局也从来就没有打算从根本上改变过。但是,社会表面和谐的局面却务必要保持,社会的稳定是最大的政治。这时,一句被某些人抛弃的话被当局记了起来:“政治与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从政治出发,必须尽快地取消亟易招惹是非的、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五一”长假和相应的休闲旅游黄金周。这就是当局迅速修订《办法》、取消“五一”节长假和黄金周的真正缘由。当局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极明智的。
(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注:最近,一些人又在为要不要恢复“五·一”长假在多种媒体上争论得热火朝天。真是好笑,也甚是无聊)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