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情结“哪儿错了!”
据新华社7月27日报道,7月27日下午,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喜东通报了吉林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经过。
王喜东在通报中用了一个特别的“新词”即“国有情结”,他说:7月24日,通钢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制造谣言,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了解的情况,激化企业原有矛盾,鼓动一些不明真相人员,在通钢办公区内聚集,人员一度达到千余人。他们冲击生产区,堵塞原料运输线,造成部分高炉休风。有些人挑拨、煽动群众不满情绪,将矛盾集中在建龙集团派驻通化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身上,对其进行围堵,将其打伤,并作为人质挟持。
对“不明真相”之说,新华社已有文章评论,但对“国有情结”并未见相关评论,那么就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评论。
从王喜东的口气来看,显然是将通钢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归罪于“国有情结”,是有人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激化企业原有矛盾。听了这样的说法真是让人吃惊,身为省国资委副主任的王喜东竟然指摘“国有情结”,显然这样的国资委的副主任是根本没有“国有情结”的。而让这种根本没有“国有情结”的人担任国资委的副主任,除了作为国有资产的留守人员,整天只是考虑如何卖掉国有资产,还会做什么呢?无非是用“冰棍理论”表功,在他们的运作下好不容易国有资产增值了。究竟是否增值只有天知道,因为在贱卖国有资产时有个“冰棍理论”所以就要“靓女先嫁”,要陪嫁掉一些国有资产,他们眼里有物无人,哪里会考虑职工的利益?哪里象职工那样有“国有情结”?
国有企业的职工为什么会有“国有情结”?这要从历史的渊源进行分析思考,哪一家国有企业的创办不是老职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爱厂如家,爱岗如家走过来的?有的几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做工,献了青春献子孙,所在的企业既是工作的场所也是当家作主的体现,有的企业原先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家的企业接手改造过来的,直接体现了新社会“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国有情结”是广大工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国有企业为什么会一度陷入困境,厂长负责制后在国有企业还有“两参一改三结合”吗?还有“三老四严”吗?是工人的责任还是管理层的责任?如今的国企改革置工人的“国有情结”于不顾,强行推选破产、转制,市县已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仅有的公共民生服务部门,如今自来水也要卖掉。县域经济中没有了国有企业,公有制在最基层的政权结构中没有体现,那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又如何体现?
省国资委的副主任把通钢的群体事件归罪于对“国有情结”,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没有了国有资产还要国资委吗?没有了国资委还需要一个没有“国有情结”的人担任国资委的副主任?这个国资委副主任又是在替谁说话?他为国有资产说话了吗?
吉林省国资委的副主任对“国有情结”的指摘,显然是痛恨“国有情结”,要人们都不要有“国有情结”。一个没有“国有情结”的国度,国有资产就可以任由“国资委”随便卖了。也许什么时候天安门广场也要卖掉了,不知到时是否会公告一声?
通钢群体事件是“国有情结”的错还是国资委的错?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