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以我血溅猪肉”与“居民收入罕见增长”

2025-02-20 观点 评论 阅读

想象比小说更荒诞,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社会的现实。

  猪肉,猪肉,我以我血溅猪肉。

  据<<羊城晚报>>8月9日报道,昨天上午8时许,位于前进路万国广场的家乐福超市刚开门营业,意外发生了一宗扶手电梯挤压伤人事故,造成多名顾客受伤,其中四名老人和一位儿童伤势较重,需住院治疗。虽然经超市方面否认不必要猜想,但人们仍然纷纷联想挤压事故 与早市供应的廉价猪肉有关,而且据在场群众描述,不少人确为廉价猪肉而来。

  当人们纷传三月不知肉味的时候,当"双抢"变为"抢猪肉优先"的时候,

当做碗"回锅肉"被网友笑称为"骄奢淫逸"的时候,当超市规定每人每次凭号只能购买500克廉价猪肉的时候,当大师傅们戏称我们绝不会浪费一钱猪肉的时候。

  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知道,但知道一点,民以食为天,食以猪为先。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捍卫猪肉之责。猪肉在20多年不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后,重新成为了关系政治的大事。

  上到中南海下到各乡镇,猪们成为了领导们的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当再有人指责老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时候,老百姓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端起晚问一句: 谁动了我的猪肉?

  城头不变大王旗,一个字--涨。

  而就在猪问题还在紧张的演绎之时,忽然听得耳边阵阵踏步声传来,远望过去,地平线上一支"涨"字大军雄壮地迈步走来,房价在涨,股票在涨,石油在涨,食用油涨了,大米涨了,方便面涨了,肥皂要涨了,连卫生纸也要涨了。

  任老板那句"没买房的人都亏了"理直气壮,掷地有声。望着深圳那比直升机升的还快的房价,望着上海北京那高耸入云的房价。不由地使大家对任老板高山仰止,竖起大拇指,一个字:牛。你怎么就那么坦坦荡荡,那么光明磊落,那么急人所急,那么高瞻远瞩呢,到底是在文革时期当过军人的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事实就是事实,铁的事实比100倍的理论更能让人信服。

  你为什么总是涨个不停,我总是问个不停。

  东方红,太阳升,传来一声巨响,中国的专家们又带来了惊世之作。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按照传统的报告形势,在分析完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后,专家们睿智而尖锐地指出,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因为居民收入发生了"罕见"增长,而且不是一般地增长,是"罕见"地增长。

  本人环顾四周,痛心疾首,羞愧难当。当全国人民的收入都在"罕见"地增长,而怎么我和周围的人群竟然收入没有增长,而且感觉是整个行业的收入没有增长,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之中啊,让我怎样地出离惭愧啊。

  还记得不久前有关方面宣布中国职工总收入和平均收入连续4年来实现2位数增长,迎来网友们“叫好”声一片,各种文章纷至沓来。今天我也在此引用一些数据供大家参考。因为当时的统计是城镇职工的收入,那么什么是职工呢? 反正民营企业的就业人口,小商小贩,等皆不在内。在1990年城镇职工人数是就业人口的83%,而到了2006年,城镇就业人口是2亿6,但职工人数是1亿2,原来职工人数不到就业人口人数的40%,我们那60%就给代替了。

  而假如提供另一个数据更有意思,就是制造行业中工资收入占整个总产值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假如工人阶级的收入真正赶上经济发展的水平至少应该保持均衡的比率,假如是所谓创收是普通群众受益了,那么工资收入占整个总产值的比应该是比过去更高才说明,确实是将经济增长的部分拿来反馈给大多数劳动者了,那么结果是呢?

  据统计,1990年,中国制造行业的劳动报酬占整个总产值的6。7%,而到了2003年,占到总产值的3%。而且还别忘记在1990年的制造行业内还有大量的国有企业,企业还需要承担职工的住房分配,医疗保障,甚至孩童入学入托的问题,那时候很多大企业是所谓小社会模式运做的,所以那个时候的6。7%的实际含金量都甚至是今天3%无法比拟的。

  劳动报酬占生产总值的部分少了,那么就以为着有超额利润,那么超额利润哪里却了? 谁享受了? 我们毕竟还是叫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还叫“共产党”,宪法还规定“一切权力归人民,社会财富是人民的共同财富”,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问一问,超额的利润到哪里却了?

  至于回到“罕见”增长上来,不由地想起了另外两个时代的“罕见”增长。一个是1920-1930年代的德国,一个是1940年代末的中国,马克比废纸还不如,上万面额的金圆券刚印出来就要回炉,因为面值连印制的成本都偿付不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收入可真是“罕见”的增长,今天发的工资,明天老板就得发双薪,因为昨晚买米的时候的,米价已经翻了一个多跟头。在那个年代,收入“罕见”增长算什么,小孩买个火柴给的都是6位的票面。

  到底谁是因谁是果?是收入增长导致物价上涨,还是物价上涨会导致收入的绝对数值上升而相对购买力下降?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公司的利润和收入分配都是在销售完成后收入产生后才能实际发生的。想来想去没有老板说是能够预见到物价会上涨就给工人先加工资的吧,即使如麦当劳也是看到肉长了2个月才给员工加工资的。而且话说回来,假如老板们都那么算无遗策,他们恐怕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给员工涨工资,而是拿了现金先去买期货吧。

  别人我不知道,但朋友,你的收入发生罕见的增长了吗?我想是的吧。

标签:收入   增长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