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色·戒》有人性还是毫无人性?--撕破《色·戒》的人性遮羞布

2025-02-20 观点 评论 阅读

  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姊妹篇,所以建议没看过上文的先看一看。

  面对对影片《色·戒》的批判,有人拿出了‘人性’做为辩护的武器,似乎只要有了‘人性’这个外衣,就可以无所畏惧刀枪不入了,就可以声称自己是追求艺术了。果然如此吗?

  说到人性,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上一文中我已经指出,人性来源于人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冲突,而在时时刻刻的社会冲突中,不仅只有人性是普遍存在,同样还普遍存在着比如是非善恶,比如社会道德,比如压迫与反抗,比如正义与非正义等等,它们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地扭在一起。作家在文艺作品中,不可能只是单纯地描写人性,他还必须在普遍存在着的是非善恶、社会道德、反抗与压迫、正义与非正义面前作出选择,通过他的叙述或明显或隐含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难道我们可以只谈人性而不提善恶吗?那样的话,就是强奸犯也可以从他的‘事迹’中寻找出‘人性’的痕迹,比如说长期的夫妻不和;两地分居;比如说受到女性的极大伤害而起了报复之心,比如说自认为有超强的性能力而打算普施众女,等等,这方面影片《色·戒》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哪怕是引起神人共愤的杀人案件,也可以从杀人犯身上挖掘出人性的主题,创作出一篇有‘国际影响’的作品来。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自己就没有子女没有家庭吗,就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家庭子女吗?那些毒品贩子就没有妻子丈夫,就不渴望爱情了吗?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忽略他们对社会犯下的种种罪恶,忽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的种种伤害,大谈特谈他们身上的人性,好让人们觉得原来这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蛮可爱的?只是这样一来,文艺作品中的人类社会就成了一个没有是非善恶的社会,是一个不讲人类社会共同道德的社会,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吗,就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吗?我们中国人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反过来,难道不能说,可恶之人也有其可爱之处?于是我们就应该对可怜之人大加抨击,对可恶之人大肆吹捧?就像中国老百姓常说的,那我们‘还算是个人吗’?
  由此我们看到,说什么《色·戒》表达了人性,它表达的是什么‘人性’?是不是人的‘人性!

  说到人性,其实是有善恶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充满了人性善与恶的激烈冲突。文艺作品既可以表达人性善也可以表达人性恶。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作家,尤其是那些伟大的作家,无不是热情歌颂人性善,强烈抨击人性恶,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动,让人对人性善增强信心,从而为一个人性善的社会添砖加瓦。就是那些主要写人性恶的作品也透露出作家对人性恶的批评态度。比如我上一文谈到的日本电影《砂器》、《人证》,讲述的都是杀人案件,但透过这些案件,反映了社会的人性冲突、善恶斗争;虽然作家对其中的杀人犯主角给予了怜悯和同情,但同时也绝没有忘记对其灭绝人性的批判,从而表达了作家倾向人性善的鲜明立场。再比如说去年,中国三大名导的电影作品,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那都是讲述人性恶的,但因为导演没有把握好表达方式和表达尺度,结果虽然票房收获满仓,却得到舆论尤其是网友的恶评。这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吗?有人可能会说,《色·戒》里也有批判啊,那什么什么就是。我说,这样的人就属于笨蛋或者弱智,影片里的描写无非是意思意思,以便能通过国内发行的审查,彼此都好有个台阶;导演究竟想说什么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只不过是不能公开地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所以要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也能称之为批判,只怕李大倒心里乐开了花了。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作家因为对社会悲观,我们常称之为颓废派,所以在作品中只是单纯展示了人性恶,不采取批判态度,那也表明了作家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绝望态度,对人性善不抱希望,这样的作品也让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进一步,对我们社会建设也有它的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像《色·戒》这样对人性恶态度暧昧,甚至是暗送秋波,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样的作品,如果还有积极意义的话,就在于给我们留下了反面教材,让我们从批判的角度对文艺作品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表达人性主题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标签:人性   社会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