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叶檀:购买美国国债是自杀之举

2025-02-16 观点 评论 阅读

叶檀:购买美国国债是自杀之举


2009年08月19日


  我国6月减持美国国债251亿美元,减持幅度超过3%,这是一年来我国首度较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并创下2000年以来单月减持最高纪录。

  根据美国财政部17日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持有美国国债7764亿美元,相比较5月份8015亿美元的持有量,减少了251亿美元,减持幅度超过3%。

  据外电报道,根据美国财政部的一份报告,海外对美国长期金融资产的需求6月份出现增长,总体而言,海外投资者净买入了907亿美元美国长期证券,但中国减持了美国国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日本,在6月份大幅增持346亿美元至7118亿美元,“一增一减”,与中国持有量进一步缩小。英国作为第三大持有国,从5月的1638亿美元增持至6月末的2140亿美元,增加502亿美元,增幅超过30.6%。

  今年4月份我国也曾出现过44亿美元美国国债持有量的下浮。

  背景分析

  顺差收窄限制购买规模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造成减持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总体规模的减少,二是币种结构的调整,三是券种结构的调整。”

  李扬指出,从总体规模来讲,如果外币投资规模减少,有可能导致投资美国国债规模的减少;从币种结构来讲,对美元资产投资分配的缩减会导致减持美国国债;而从券种结构来讲,中国增持美元资产的总规模未必减少,但对于美国国债、美国股票的比例分配或许已经出现变化。

  事实上,虽然总量呈增长趋势,但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近几个月来,中国都在进行买短债抛长债的操作,因为在当前情况下短期债券流动性较好,相对更安全。

  “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反映出市场风险意识回暖,及对美国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和数量型放松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的担忧。”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

  除期限结构调整外,在品种上,中国开始增加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的美国资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去年数据,除8、9两月外,中国持续增持美国中长期公司债,但去年下半年增持规模远小于上半年;9月至12月,中国连续买入美国股票,12月更是买入1.84亿美元股票,较11月增加近160%。

  专家表示,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幅度与各月我国国际收支密切相关。

  数字显示,6月我国进出口差额仅82.5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60%。国际收支顺差收窄直接限制对美国国债的增持规模。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徐奇渊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美元长期贬值的前景,及美国国债投资价值的不甚乐观,中国政府主动减持是为了保证我国巨额外储的安全,中国正加速外储投资多元化步伐”。

  操作思路

  外汇投资与多数国家相悖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年初以来,国有企业以及中投公司在外储资源类投资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在实现“多元化”上有一些成绩,有利于积极控制外储投资风险。“但一个月数据不足以说明减持已经成为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似乎在操作思路上一直与大多数国家相悖。

  今年5月份大多数国家都在减持,惟独中国大幅增持380亿美元。6月份,在中国大举减持的时候,许多美国债主却选择了增持美国国债。列第二位的日本6月份增持346亿美元,持有7118亿美元;英国增持502亿美元,一跃从5月份的第五位跻身三甲。

  美国国债持有量前十位的国家中,只有俄罗斯与中国的步调一致,但减持幅度较小,仅减持46亿美元至1199亿美元。这已是该国连续第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

  名家观点

  周小川

  减持美国国债并非对美元走势担忧

  今年4月份我国减持约44亿美元美国国债,这是我国一年多来首次减持美国国债。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否认中国央行减持美国国债是出于对美元走势的担忧。

  周小川日前在巴塞尔出席国际清算银行会议的间隙向记者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政策会保持高度稳定一致,也就是说要注重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中国不会突然改变外汇储备政策。

  龙永图

  购买美国国债仍是外汇储备最佳方式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日前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只是局部和暂时的,是可以逆转的,他预测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美国将带头走出危机。

  对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龙永图认为,美元虽然有贬值的风险,但是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都存在风险,权衡各种方式的利弊,从当前形势来看,购买美国国债仍然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佳方式,相对于欧元和其它货币,美元仍然保持了较强的态势。

  叶檀

  购买美国国债是自杀之举

  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日前撰文指出,美元必然贬值,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是中国经济的自杀之举。

  叶檀认为,美国有两种应对危机的办法,一是让世界美元持有者购买美债,二是美联储购买美债发行货币。这两种办法有本质区别,前者没有增加美元的供应量,美元的信用还在,全球美元持有者将在泡沫继续崩溃、美国生产效率的下降中,手中的财富慢慢流失,属于钝刀子割肉。而后者则是美国大量印刷美元,在短时间内迅速稀释美元持有者的财富,丧失美元信用。

  叶檀表示,从表面上看,如果继续购买美债,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短期内不会缩水太快,账面会比较好看。但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中国经济继续依附于美国这棵大树,在石油、铁矿石等所有重要的资源性产品上,看着美国金融机构的眼色行事。

  叶檀称,中国的美元储备已经被绑架,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为今之计,一方面必须争取损失最小化、大量购入黄金、石油,同时做好经济转型的准备,从被绑架的战车上脱绑,才是最大的成功。中国经济最可怕的不是美国国债贬值,而是到现在为止还试图维持以往的经济模式,一方面增加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资救急,而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提振就业率一筹莫展。

  本版文字 金果整理

【来源:信息时报】

标签:美国   美元   中国   国债   持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