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屠夫要走?:评“谷歌(Google)正在逼中国亮出底牌”
谷屠夫要走?:评“谷歌(Google)正在逼中国亮出底牌”
云淡水暖
谷歌(Google)的谈判代表去年12月份来到中国,原本是因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们的关于谷歌侵权的诉求而来的。“(中国)文著协首度对外公布了谷歌方面提供的图书初步清单数字。根据这份清单,谷歌数字图书馆共涉及中国图书8万余种,其中涉及中国作协会员约2600人的约8000种图书。由于技术原因,这些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京华时报》)。
谷歌搞了个“网络图书馆”,这个数字产品当然增加了谷歌的企业竞争力,但是,西方世界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知识产权”,在谷歌数字图书馆面前有一些失效了,据报道,作品被扫描的中国作家们没有拿到分文报酬,于是中国作家发起追究行动,“谷歌公司日前就其数字图书馆引发的版权纠纷向中国作家公开道歉,并提出了处理方案的时间表。对此,多位中国作家表示,对谷歌道歉的态度表示欢迎。但谷歌在未承认侵权的情况下进行‘道歉’,尚缺乏彻底解决问题的诚意。”(中新社),还有消息说“谷歌涉嫌侵权570名中国作家 只赔60美元引公愤”(《青年报》)
但是,谷歌忽然改玩“政治”了,西方媒体忽然一夜之间把谷歌推到强烈的聚光灯光束下,一个对中国“说不”的“英雄”被稻草人似地扎了起来。
草民对谷歌这种忽然“英雄”起来的行为不免奇怪起来,用中国话说,“是爷儿们吗”,那边给中国作家每部作品60美元(300多元人民币左右)的赔偿还没了事儿,就抛出来所谓“政治议题”,不免太过小气了么。“知识产权”不是西方们一直高扬着的“正义”、“私有权利”的大旗上的纹样么,自多年前的“入关”、“WTO”谈判以来,中国饱受了西方国家政府、媒体的多少关于“知识产权”的指责,难道换个角色,西方们就不认账了?
说实话,草民倾向于谷歌是借故想赖账而已,因为想想,光是在中国已经有570名作协会员开始要价了,离已经涉嫌被侵权的2600名作家的数字还差一大截呢。每人赔60美元,作家们当然会想“打发叫花子呢”?如果每人要价1万,就是570万美元…,如果涉嫌被侵权的2600位作家都要较真,谷歌方面赔大发了,不如找个借口走人,就算是当一回“老赖”吧。但是,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然而,谷歌的借口找得很拙劣,自以为聪明,实则很臭不要脸,拿“政治”说事儿,扮演成“被迫屈从”,“委屈”了三年的可怜虫,《环球时报》报道“世界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公司12日威胁退出中国市场,并表示‘不愿继续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对谷歌中国的搜索结果进行审查’。”,这一下,谷歌实际上为自己挖了个坑跳了下去,被西方政客、媒体当了一回枪使,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转身不得了。
谷歌作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跑出来作秀,据法新社报道,正在南太平洋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3日晚罕见地就单一企业发表声明称,“美国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环球时报》),希拉里的“罕见”,其实很不理智。
谷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哭诉,果然博得西方媒体一片掌声、喝彩声,2008年在中国西藏问题上与“南方”们联手,对中国政府发出“理性质疑”的声音的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这次更像是打了兴奋剂似的发出很不理性、很不礼貌的怪叫声。与希拉里的“罕见地”相映成趣,《金融时报》中文网在其头版,“罕见地”就“单一企业”摆上了8篇相关文章,西方政客与媒体针对中国的这种联动,却并不罕见。
诸如“分析:谷歌凸显中美关系困局”、“谷歌冲击波:中国在美企业面临严审”、“非正常激增”、“从谷歌事件谈起”、“FT社评:谷歌的选择 ”、“谷歌拷问中国政府的良心”…之类的标题充斥版面,大有“黑云压城”的架势,但按草民的观点就是一句话:吃饱了撑的!还有一句话:吓唬谁呢?
又是“分析”,又是“社评”、又是“谈起”,《金融时报》中文网诸公简直有点忘乎所以了。看看“分析”、“社评”、“谈起”,似乎又闻到了“冷战”的味道,除去指责,还有威胁。
FT的“社评”开门见山地说“谷歌(Google)正在逼中国亮出底牌。这家在线搜索巨擘宣布,自己‘不再愿意’审查其中文网站上的搜索结果。目前,它将就以何种标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运营一个内容不经过滤的搜索引擎’,与中国政府谈判。”
说实话,恐怕谷歌的老总未必胆敢有这种心态说“正在逼中国亮出底牌”,这是什么心态,这仿佛是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时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的心态,仿佛是面对李鸿章的八国联军所在的各国公使居高临下的心态。FT中文网的这种“代表”一间美国企业谷歌强烈的“西方至上”沙文主义的文字,怎么好意思拿出来献丑。反之,草民以为,这是谷歌向这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乞援的一个姿态。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所写的“从谷歌事件谈起”,其中的威胁却更加赤裸裸,戴维•皮林“谈起”道“谷歌(Google)威胁撤出中国,铁矿石价格谈判,美国对台军售,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逼中国亮出底牌的范例。”,照草民看来,这种火药味十足的联想,与“冷战”、与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何异?
请看“但中国看上去坚不可摧的立场正是其失败的根源。大型铁矿石生产商被去年谈判中它们所认为的高压策略激怒了。中国政府拒绝在铁矿石价格上做出让步,还以窃取商业机密的罪名拘留了力拓铁矿石业务中国区高管胡士泰(Stern Hu)和他的三名同事。和谷歌一样,这些矿商们已经受够了。它们已经把业务搬到了其它地方——至少是关键的定价业务。中国钢铁制造商最终可能因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请看“第三个逼中国政府摊牌的事件发生在上周,即美国国防部继续推进对自治的台湾岛销售武器。在军售前,中国已经加重了语气。中方中断了两国的军事交流。本周,中国政府又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成功试验了一种先进的反导拦截系统,借此展示其军事威力。时机似乎经过精心计算,为的就是表现北京方面的不满。但美国很可能会不予理睬,继续其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可能又一次高估了自己的优势。”
一个谷歌还处于朦胧阶段的“走出中国”的事情,被炒作到经济战略、军事战略的高度,简直可笑之至。说实在话,国外矿山巨头看中的是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一盘散沙,消耗自身能源资源为全世界打工的乱象,趁火打劫而已。美国对台军售,你反对他要售,你不反对他更要售,关谷歌什么事情?
难道中国置自身的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不顾,在澳大利亚商业间谍的问题上,在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上柔弱无骨,乃至于中国作家在谷歌侵犯自身权益的时候鸦雀无声,中国政府对网络“无为而治”,《金融时报》诸公就不吭气了?草民看未必。《金融时报》们说得很清楚“连无所不能的谷歌都向北京的要求屈服,中国政府必然以为这证明了,他们能够将让几乎所有人都就范。其中的暗含之意是,如果你想在中国做生意,就必须按我们的条件来。”,难道在中国做生意,可以不按照“我们的条件来”?那叫做什么,叫做“治外法权”,1949年以后,这首西方在中国高唱了一百多年的歌已经唱完了。
别拿什么“这家在线搜索巨擘”说事儿,想成为中国的“在线搜索巨擘”的本土公司多得很,网络信息搜索技术也不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俗话说“走了王屠夫,就吃混毛猪?”,意在设问离了“王屠夫”是不是不行?答案是没事儿,李屠夫、张屠夫还在,正愁没生意做呢。
这回谷屠夫站出来叫板说“要走”,希拉里国务卿、《金融时报》们在背后仗着谷屠夫的腰子,咱们完全可以正告持有“叫板”心态的诸位,走就走吧,要挟没戏,不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