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劳动者
伟大的劳动者
漫天海 2009/12/20
2009年12月26日 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16周年,今天我想在此转载一副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同时转载文章【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的创作体会】,还有第一个担着毛主席铲土的战士的文章《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转载这三件作品,借此和网友们一起寄托我们对伟人的怀念之情。
毛主席说:“我们的干部,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这并不是处于他的谦虚,而是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领袖的本色。在毛泽东时代,广大的干部在毛泽东的教导和表率作用的感召下,经常深入基层生产劳动第一线搞调查研究,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劳动人民学习,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劳动无尚光荣,劳动受到极大的尊重,工农劳动大众真正是国家的主人。可是现在这些优良传统被抛弃了,官员们丢掉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照搬资本主义模式制定政策愚弄群众。蔑视劳动者,将农民工只是当着赚钱的工具,让数千万工人下岗,把他们当成国家的负担;轻视劳动的价值,迷信资本的价值;歧视劳动者的智慧,看重资本精英的知识,这些人处于既得利益和权位的偏见,漠视历史发展的规律,将事物的本末加以颠倒。我们必须重新正视劳动的伟大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动力,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领袖是这一原理的创导者和践行者。在此我想到了列宁,他曾经倡导星期六义务劳动,他和工人一起扛木头而且还扛大头。毛泽东在延安号召大生产,自己亲自参加劳动,这都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领袖的本色,他们不只是体力劳动的践行者,更主要的是他们担当着更为复杂的劳动,为了谋取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而操劳终生,他们不愧是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是真正伟大的劳动者。
《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一幅油画,由于较好的表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领袖的本色,所以受到广泛的好评,在军事博物馆展出后,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和《解放军画报》中心页面、《广东画报》中心页面、《解放军文艺》封面、《连环画报》封面等多种报刊发表。
1972年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届美术作品展览,北京军区组织了一批美术工作者,投入了反映部队生活的美术创作活动,全体创作人员热情高涨努力奋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批美术作品。本人也参与了这一批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见证了《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一幅油画的创作过程,当时所有的创作人员都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以最大限度的反映好部队生活为己任,在创作活动中,既有个人的积极努力尽情的发挥聪明才智,同时也调动集体的力量共同切磋互相帮助,充分吸纳好的点子和建议,让每一幅作品达到尽可能的完美,《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一幅油画,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产生的。它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努力的成绩,同时也体现了群众集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毛主席所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性。回想起当年毛主席伟大的劳动实践和我们的创作活动,让人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劳动的伟大意义;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我们要尽情的高呼:
劳动万岁!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神,神是不会死的。)
毛泽东思想万岁!!万万岁!!!
----------------------------------------------
附件1: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
---转自《解放军画报》
---------------------------------------------
附件2:作者文章
——转自《解放军文艺》1972·9
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的
创作体会
梓慧 志龙 征华
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一幅作品,是以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伟大场景作为题材来创作的。
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到今天,我们部队参加过这次劳动的首长和同志们还经常回忆着这一难忘的幸福时刻,它也一直激励着我们通过绘画的语言来再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当我们接受反映这一题材的创作任务时,心情异常激动,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描绘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这是我们革命文艺战士的神圣职责,我们怀着对毛主席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开始了创作。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一题材,如何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一开始,我们访问了曾经参加过这次劳动的部队首长和同志,参观了十三陵水库现场,学习了有关资料,我们被带进了当时热气腾腾的水库工地,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到来的喜讯传开,欢声如潮,工地上立即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欢腾踊跃的景象。我们被这动人的场面所激动,试图表现主席在谆谆教导年轻一代:“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志们看了却说:“立意不深,主题思想不明确。”有的同志建议能否直接表现主席和群众一起劳动,由于我们单纯从艺术处理上考虑,感到如果表现毛主席弯腰铲土,所引起的透视上的变化,会增加描绘领袖光辉形象的难度,而且领袖和群众的关系也不好表现,因而对这个正确的意见未能很好的理解和采纳。
为了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我们分析研究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的胜利,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九五八年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当时,几十万军民意气风发地参加了十三陵水库工地的义务劳动,显示了我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毛主席亲自来到了工地,这正是伟大领袖带领我国劳动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辉写照,这一壮丽的场面,充分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又画了一副画稿,描绘主席一手扶着铁锨,一手端着战士送来的水,站在工地的高处展视远方,几个战士和民工围在主席的身边,也一同注视着远处,中景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远景为欢呼的群众涌向毛主席的情景。这幅画稿在部队预展后,首长和同志们对许多方面给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在表现上还比较一般,有些从概念出发,主题思想还不够鲜明,要求继续组织力量,认真加工修改好。
根据同志们提的意见,我们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反复推敲从哪个角度来处理这一题材。这期间,领导上几次组织我们结合这一创作任务,进一步学习《讲话》,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开展对×××一类骗子的革命大批判。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认识,特别是关于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有了较深的理解。我们回忆了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和人民群众、人民军队的亲切联系,解放后毛主席走遍全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动人情景,深深感到毛主席到十三陵水库和群众一起劳动,这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本色,这一场景充分体现着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爱戴毛主席的这种亲密无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一类骗子宣扬“天才论”,鼓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妄图歪曲革命领袖和人民群众以及群众革命斗争的关系。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包括亲自参加工地劳动的实践,正是对×××一类骗子的有力批判!这时,创作的主题思想在我们头脑里越来越,明确了,我们肯定了通过描绘毛主席亲身参加劳动的光辉形象来表现以上的主题思想,并定题为“毛主席铲土我来担”。
毛主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体会对,创造的过程,也是对生活继续研究和认识的过程,题材的决定还不等于有了鲜明的主题,还必须从路线的高度去研究和认识题材的意义,努力发掘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努力改造世界观,学会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研究、分析现实生活,才能从中提炼和概括出鲜明和较为深刻的主题思想来。
主题确定后,如何具体地去表达这一主题,这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
在构图中,我们先确定了领袖在画面上的突出位置,然后围绕领袖进行其他布局。本着“毛主席铲土我来担”的立意,在主席的面前确定了“我”(担土的年轻战士)的位置,表现他刚刚挑起主席铲满的两筐土准备往大坝运送,在他前面也是一个战士正在大弯腰铲土,主席的左后方是一个女战士和一个女青年正准备给主席送水,用这一情节加深表现群众对主席的崇敬和热爱,在他们的前面是一个戴草帽的民工挑着空筐回来,这样和挑土的战士相呼应,交代了特定的劳动环境,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再往后是穿梭般往来的行列和扬锹、挥镐的劳动情景;远景就是大坝和远山以及群众欢腾的场面。为了突出领袖高大的形象,我们将视平线降低,使领袖面部的透视变化变小,并注意了着重表现主席的魁伟身材;同时使群众的位置相应降低,既强调他们的劳动动态,又使之与主席的稳健神态形成对比。首长和同志们对这一构图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基本上表达了主题思想,但认为画面还显得冷清,不热烈,尤其是领袖和群众的亲密关系还表达得不够。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在人物安排是又进行了多次的更易,但一直未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总感到人物关系松散,群众和主席之间的亲切感情未能较好的表现出来。问题在哪儿呢?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主要是从构图出发进行人为安排,过于追求画面的层次、变化和节奏感。这种倾向影响了对领袖和群众关系的正确表现。再就是在文艺思想上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往往从概念出发,不敢在画面上进行大胆突破,总认为只有使领袖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才突出,周围群众要离得远些才好。这样实际上把领袖和群众隔开了。这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画面上表现领袖和群众的关系,不单纯是艺术处理的问题,而是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斗争紧密联系着的。
为了把这种新的认识充分表达出来,我们再次地分头进行构图,大胆进行人物安排。几张草图勾出来后,领导上又组织了一些同志认真评论。在我们分别画出来的这些草图中,有的画面,人物组合较理想,主次分明;有的则人物动态比较生动有力,群众场面热烈,表现了群众和领袖一起劳动的幸福心情。我们吸取了这些草图中的优点,对原来的构图进行了充实、调整。思想上明确了,胆子也就大了。在画面的重要位置——紧挨着主席形象的右侧,画了一个和主席并肩铲土的年轻战士。以前从不敢在这个地方增加人物,生怕夺去观众的视线,影响突出主席的光辉形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注意画出他心中的喜悦,战士满怀激情的望着主席,通过他的视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席的方向,并且把他的动态画得大些,让身子弯下去,和主席的劳动姿态形成对比。这样处理后,不但没有产生不良效果,反而充实了构图,烘托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另外,还增加了一些近景人物,的人物的动态、表情也做了一些处理,较好地表达了领袖和群众的亲密关系。
艺术的主题,是要通过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它包括着我们在画面上所能见到的一切。因此,我们除了通过人物形象是要所显露的思想感情之外,还尽量通过画面里出现的每个道具,人物的服饰以至背景的山水,地上的草木,阳光,白云,来表现表现和深化主题。当我们听说毛主席参加劳动的当天,工地上出现了工程进度的最高纪录时深深感到毛主席给群众带来的这种鼓舞力量,必须在画里面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中近景突出地描写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而把欢呼的情节放到远景上去处理,没有受当时真实场面的局限。在色彩上我们用了热烈、温暖的色调,并采用逆光达到明亮的效果,使整个色彩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协调一致起来,努力做到给人以亲切、温暖、幸福的感受。
在这段创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画面上要体现出领袖和群众的亲密关系,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刻的理解这种关系,要千方百计用艺术的手段去表达这种理解,不从内容出发,只从构图上考虑是不行的,但重视政治内容而不注意完美的艺术形式,也会使作品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只有认识得深并且同样在艺术的处理上下苦功夫,才能使主题得到深刻和充分的体现。
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一项原则。在《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幅油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群众的斗争实践是革命文艺的唯一源泉。亲身参加过当时十三陵水库劳动的同志们,热情而详尽地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回忆着他们和毛主席共同劳动时的幸福感受,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素材。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许多同志给我们支持、鼓励,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和我们一起克服创作中的困难。比如,原来画面中的“我”,是担起主席铲满的两筐土,准备往大坝运送,后来有同志提出,“这个战士挑的是主席铲的土呢?还是从别处挑的土路过主席身边?还是让他正准备挑主席铲的土好。”这个意见提得好,我们采纳了,修改成这个战士把筐放下等待主席铲完最后一锹土。这样就加强了“我来担”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瞬间的动态,深入刻画这个战士的内在感情。又比如,原来大坝在背景上只露出一段,有的同志认为,将大坝延长会增加移山造海的气势,我们听取了这个意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中,使我们更加理解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更加理解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的道理。
------------------------------------------------
附件3:十三陵水库劳动者文章
毛主席铲土我来担
1958年3月1日 ,是我正式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日子。在 我的军旅生涯中, 1958年5月25日 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参军那天,我穿上军装,坐上了北去的火车。就在到达营房后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出发,执行支援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任务。因此,我这个新兵未接受新兵连的集训,就上了建设水库的战场。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我们全凭着浑身的力气,不是担就是推,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修筑拦河大坝。十三陵水库在北京的昌平区,所以有不少驻京国际友人经常到工地参观访问,他们看到我们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十分赞叹。当然,也有一部分国际友人对我们提出“七一”建成大坝的时间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在这样落后的条件 之下,要如期完成,真好比“天方夜谭”!当时指导员给我们讲述以上情况后,我们倍受鼓舞,干劲倍增,正如总路线所讲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甩开膀子大干,扑下身来建设社会主义。
为了如期建成大坝,为中国人民争气,多苦多累也没有说落后话,并且伸着脖子高唱“社会主义好”,要不就唱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被美好的理想所鼓舞着,虽是艰苦的,但也是欢乐的。我们和全国人民的心态都是如此,要不,作家田汉怎么能写出“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呢?
作为一名新战士,我每天战斗在工地上,虽然晒得很黑,肩上、手上、脚板上常常打着血泡,但是心情是愉快的,因此,经常写几句民歌体类的诗歌,怡情言志:
拦河大坝齐天高,
朵朵白云绕在腰。
冒着大雨修水库,
骑着巨龙天上跑。
当时,作为一名新战士,其吃苦精神、乐观精神,不仅仅是因为部队首长的教育,而主要是首长身先士卒和老战士的带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毛主席发出“我们的干部,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号召所产生的感召力。“毛主席”这三个字,在我的心中,是非同寻常的,每当我们提起毛主席时,无不感到一种热乎乎的力量,一种无限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这种心情是真真切切的,没有掺一点水分。
就是在这种心态之下,我们听指导员说,中央领导最近要来水库工地,并且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亲自参加劳动。指导员说这话时,是1958年5月24日。我一听到指导员发布,就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竟然不假思索地张口就喊:“毛主席要来工地啦,我们要见到毛主席啦!”我的声音可能是太大了,立即遭到班长的反对:“段培武,胡喊什么,谁给你说毛主席要来工地?” “指导员说的嘛!”我理直气壮。 “指导员说,中央领导干部来,没有说毛主席来工地,懂吧?”“毛主席不是中央领导干部嘛!”我进一步辩解,没有半点服输的味道。“毛主席的确是中央领导干部,但中央领导干部不是指毛主席一个人,懂不懂,真幼稚!”班长的话虽然说得也对,但我还是不服,说“幼稚就幼稚,反正我认为就是毛主席要来工地,不信咱俩打个赌!” “段培武,你和你们班长打的什么赌呀?”指导员是个高个儿,说话很和气,从来不像班长那么“冲”。“我说段培武同志,你总是不虚心,这是打赌的问题吗?”班长当着指导员的面,态度不那么“冲”了,继续发表他的意见:“就
算是你赢了,毛主席真的来到工地,可是你能认识哪一个是毛主席吗?我给你说,毛主席的替身多得很,最少有一个连,你能分得清,就是高级特务也分不清,要不,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安全出了问题咋整!” 班长说得神乎其神,有板有眼,不仅十分严肃,而且十分认真。指导员在一边没有发表意见,只是抿嘴一笑,不知是同意班长的观点还是觉得班长比我还好笑。我呢,觉得班长说的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不是心服口服。
想不到,就在第二天,5月25日下午3点钟,我们正在大坝西头开展“铁肩膀”比赛,这时候,突然从我们身边出现了三五个部队首长,簇拥着一个魁梧高大、身穿白衬衣、灰裤子、布底鞋的大人物,好像就是毛主席,战友们惊喜的眼光“刷”地投射过来,各自作出自己判断。此时,这个人操着湖南口音说:“同志们,辛苦了!”说着,伸过手就拿了一把铁锹对着我说:“我来铲土,你来担,好不好?” 我正挑着一担空筐子走来,那个像毛主席的人铲了满满一锹土就给我装在筐子里,接着其它相跟着的部队首长也开始挥锹铲土,想不到我这担筐子刚装满,阵地上忽然从四面八方拥来无数战士,口里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啊,毛主席真的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到工地,并且没有毛主席的替身,我们也能认得准,毛主席很魁梧、很高大、很伟岸,并且是穿着白衬衣、灰裤子、布底鞋,说话是湖南口音,不打官腔。可惜,太可惜了,当时的环境,不允许我们和毛主席拉拉心里话,只是被一片山呼海啸的“毛主席万岁”声震荡着,毛主席也被工地上的战士们(也有部分民工),围了个水泄不通,热得毛主席的衬衣都湿透了,但他总是笑容可掬地向着来看望他的战士们频频招手,而这时陪同他的几个部队首长着了急,其中一个首长高喊着:“同志们,我是杨成武,听我的指挥,统统后退三步!”啊,陪同毛主席的是杨成武将军,一个大将这时成了一个维持秩序的“治安人员”,想起来,真有意思。当然,我们工地上的全体官兵,都会是严格服从命令,毛主席的安全是比天还大的事呀!
1958年5月25日 过去了,并且是过去快要半个世纪了,但是每当我想起那短暂而神往的时光,就感到一种极大的幸福感和优越感。现在每当我想起班长说的那“一个连的替身”,就觉得好笑,原来班长也很幼稚。后来我们曾写诗、写文章、编小演唱的情景,同样使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毛主席铲土我来担”一诗中写到:
五月二十五那一天,
毛主席铲土我来担。
浑身上下有力量,
甩开膀子一溜烟。
当时,我们编的节目虽然不算是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是“毛主席铲土我来担”后来成了一幅油画作品的题目,在“十三陵水库画展”之中展出,好评如潮。这幅油画真切、生动、感人,像烙印似的打在我的心中,一辈子不会忘记,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同时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与一个普普通通的新战士在 1958年5月25日 共同劳动,我这一辈子同样不会忘记,并且终生鼓舞着我,做一个永不脱离群众的普通劳动者。
摘自:《文史月刊》 2004年第2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