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周小川行长荒谬而危险的“目标论”
评周小川行长荒谬而危险的“目标论”
邓方红 2007-11-01
我们注意到,10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观点,周行长称,中国的货币政策首要考虑的是促进就业,其次是防治通货膨胀。在这篇题为《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权威人士谈十七大报告财经“关键词”》的文章中,周小川阐述了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今后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的方向。在谈到“坚持以人为本”时,周小川说,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首先考虑促进就业,其次是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
周小川行长是学贯中西的货币金融学大家,更是受人尊敬的国家货币政策管理当局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目标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正因为如此,在本人看来,他的以上观点是极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荒谬和危险的,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违背现行法律。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高行政机关,毫无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是这一领域至高无上的法律。该法共分八章五十三条,在第一章第三条就首先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不言而喻,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币值稳定。这样的法定目标,其权威性是不容否定的。
第二,否定金融理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充分借鉴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广泛吸收国内外货币金融理论成果、认真总结中国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金融理论界一致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定位于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并始终强调,必须将稳定物价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一货币政策理论是公认的,是众所周知的,否则不会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当然,本人深知,任何理论成果都是相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甚至是必须加以改变的。但是,这样的改变也绝非是随意的,更不是某个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的。如果象周小川先生这样可以对货币金融理论进行简单否定,没有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保证,那么任何理论研究和科学结论都可能陷入无序与混乱的泥潭。
第三,脱离社会现实。中国政府和理论界之所以坚定地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重要原因是基于对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危害的深刻认识和教训总结。对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经济过热不容置疑,全面通胀已经开始。如果说经济增速居高不下、能源供给持续紧张、投资过热难以抑制等都还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过热,那么,在劳动力极其富裕的中国,出现劳动力短缺总该可以作为经济过热的标志吧?难道我们能够无视早已引起媒体和国家关注的“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吗?请问周小川先生,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究竟怎样才能算是充分就业呢?说起物价上涨,大家自然更是深有体会。在占人们绝大比重的衣、食、住、行支出当中,短短一两年时间,前三者的价格涨幅,高的已有几倍,低的也有几成,绝大部分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早已明显感受到日常支出的压力,生活质量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我们非要等到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达到百分之十几或者更高,那么彼时的经济社会问题就很可能发展到异常严重和难以收拾的程度。
识时务者为俊杰,正视现实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起点。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当前的经济金融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虽然央行的独立性依然不高,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但是,央行和央行行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本分,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该怎样干,否则,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失职。
迟到的金融宏观调控更具持久杀伤力
2007-12-09
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央行在11月份相关统计数据公布后并未加息,但本周六却宣布了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率1个百分点的决定。与今年前9次提高准备率不同,此番第十次的提高幅度忽然在以往0.5%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倍和提速。尽管包括经济金融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平静,甚至认为此举正当其时,但本人却非常地不以为然。
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并非始于今日,虽然有人一直在强调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要防止通货膨胀发生,但若试图从根本上否认中国经济现实恐怕是很难的。央行此次大幅提高存款准备率,也许最大的意义就是终于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实行紧缩的金融政策当然是必需的,但我们同时也必须认真思考,此时大幅提高准备率,其时机选择是否恰当,其政策效果究竟会怎样。
记得早在10月5日,本人就曾发表过《货币政策建议:缓加息,加速提高准备率》一文,当时提出了暂时观察加息效果,年底前不宜再度加息,当务之急是要加倍提高存款准备率的政策建议。那么,为什么今天却又对此提出质疑呢?原因很简单,时过境迁,当时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政策措施,拿到今天来实施当然就未必是合乎时宜的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可用信贷资金无一例外地都已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有些银行早已停止发放贷款,不需央行加息,有些业务品种的贷款利率早已成倍提高。在资金富余的时候不见央行动作,现在资金已全部投放出去了,央行却出人意料地使出狠招,这将让商业银行如何招架?相应的金融风险如何化解?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央行此次大幅提高存款准备率的背景和出发点,似乎只是为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否则,这样的金融调控措施早就该出台了,或许现在已经可以见到政策效果了。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是非常讲究时效的,可以设想,央行如果在关键时刻总是等待观望,没有中央的命令就可以无所作为,甚至如本人在11月1日所发表评论,形势都已火烧眉毛了还不知道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自己的职责是什么,那么,央行如何才能把握好金融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过于政治化的具有中长期影响力的金融调控,是否能够具备应有的灵活性,是否能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否会使经济和金融再次回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路上去。
从目前金融形势考察,与提高存款准备率相配套,如果不再恢复对储蓄存款进行保值补贴,那么2008年春节以前适度提高存款利率或许已成必然。综合来看,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下一步将接近本轮调控的最高峰。虽然目前所有的调控政策都不是直接针对资本市场,但其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历史是可以借鉴的,那么,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难免使人想起1992、1993年的情景,除此之外,恐怕再难找到在投资和经济增速、物价涨幅、股市房市暴涨等方面都极为相似的历史阶段了。但愿中国股市不再重复当年那段令人不寒而栗的走势。
对于眼下的中国股市,经过近期的持续反弹,虽然回升幅度不大,但超跌的技术指标已经得到充分修复,无论是大盘还是多数个股,均已达到60日或120日线的反弹目标位,领涨股票除短线反弹外,主要是前期未能撤出的庄股,包括部分银行股和地产股,目前的价位正处于最高点,银根紧缩对它们的影响最大,接下来随时会展开下跌走势,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下一步领跌大盘的重灾区。也就是说,大盘经过在5000点左右的震荡整理后,本人认为仍将选择向下突破。尽管近期又有不少人预测大盘会涨到8000点甚至10000点,而且大家也特别喜欢看到这样的文章,但我还是想提醒你,这样的预测一般都出自并不真懂股市的经济学家,他们不仅对股市和股民,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很多言论也是不负责任的,按他们的建议进行投资操作,到头来是会害死人的,还是小心为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