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应对问题的几点再思考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胡锦涛的呼吁与世界各国的责任
——关于气候变化应对问题的几点再思考
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种紧迫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人类未来生存安全,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尽心尽责,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如何搞好这种国际社会的通力协作,胡锦涛总书记根据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努力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赢,实现各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共赢。”(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分担各自的责任,而搞好这次空前规模的共同行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几点看法。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携手应对这种气候变化,共同养护全球环境的生态健康,这是推进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生存安全的一个根本所在,也是整个人类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共同利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能袖手旁观。国际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彼此的同舟共济与精诚合作。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应对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改善别人的生态环境就是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每个国家都要坚持并践行这样的互助合作理念,以此推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和谐。
一、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方法与减排义务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消除和民生的改善。加快自己的发展关乎到它们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的生存。国际社会应一如既往地推动它们的更快发展,以缩小它们与发达国家收入与贫富上的发展差距。但这样的发展也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生态的修复、人口的规模、资源的供给统筹协调起来,以减轻全球环境的生态负荷与承载压力。发展中国家不能再犯那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错误,要尽快摆脱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套路,要以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友好交往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保持一种生态上的基本平衡。即人类的各种排放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吸收能力保持在某种对等的水平之上。为减少自己各种污染的排放,发展中国家也要责任和义务把更多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的技术运用并整合到自己的生产中去,以减少自己生产中的各种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发展中国家要积极推动自己产业的技术升级,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转让、资本引进和跨国经营的方式,把自己的跨越发展奠基在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之上,更多的发展那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不能因为自己技术研发和资金供给能力的不足,而消极应付自己生产上的各种减排义务。要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境配置与经济的互利合作,推动自己的生产资源与西方的先进技术的整合与共赢,在这种共同发展中担负起自己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应尽之责。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与绿色消费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着资金充裕与生态修复技术上的优势。但这种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上的技术与经验,不能只用来修复自己的受损生态,推进自己的清洁发展,而应把它拿出来服务于自己的同类。要知道,全球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贯通的体系,它里面并没有可以阻隔污染扩散的天然防火墙。发展中国家因资金技术上的原因而造成的污染发展,固然要首先伤害和折磨它们自己,但通过这种相互贯通的生态体系,它或迟或早地都会传导和扩散到全球的每个角落,而伤害、影响到自己。在这个共生体中,养护别人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在保护自己。西方发达国家要摆脱自己的生态殖民思维,而把保护整个人类的未来生存安全这一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共同利益置于首位的考虑。西方发达国家在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的修复上不应封锁对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要切实在这种人类的共同家园——即全球环境的生态养护上担负起自己的技术转让责任。搞这种技术上的封锁既害人又害己。与其这样,不如把它有偿地转让出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国际协调的有效机制,把它慷慨、有偿地转让到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发展更清洁的生产。这样既尽了自己的互助义务,同时也从这种技术转让与经济合作中获得了丰厚的赢利。这样的大善之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提供这种技术上的转让与支持之外,西方发达国家也还需节制自己民众的各种“奢侈排放”,积极推进自己日常生活的绿色消费。环境的承载力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各种物欲却是无止境的。不节制自己的各种奢侈排放,不崇尚这种简约、实用、健康的绿色消费,而是依然放纵自己的物欲,过着非人正常生理需要的奢侈生活,纵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排放和生态修复尽了自己的责任,这对养护全球环境的健康生态也起不到多大的补救作用。应对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要尽快掀起一种绿色消费的自我革命,崇尚自然简约的生活,把自己的物欲和消费节制在人的正常生理需要的范围之中。
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方式,比如美国人用电烘干机烘干衣物,德国人用热水洗衣,澳大利亚人“大部分车里只乘坐一个人,千百万辆汽车呼噜呼噜喝着汽油;许多一两百平方米的花园住宅里,只住着一两个人;商场和办公楼里,一年四季开着空调,一天到晚亮着电灯”(2009年第19期《青年文摘》第60页)。西方人的这种奢侈消费、奢侈排放的做法,都要尽快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引导,加以矫正。降低民众日常生活消费领域中的各种能耗和排放,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方社会要不要节制自己的这种奢侈消费,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它们自己学者的呼声吧。这些有着人类良知的西方学者在自己的关于人类未来发展困境的研究报告中一再重申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应对人类生存困境上要尽更主要的责任。他们论证道:“我们毫不怀疑,如果人类要开始新的进程,就必须有空前规模的国际上大力协同的办法和长远规划。这样的尝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不管它们的文化、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怎样。但是,主要责任必须由发达国家承担,不是因为这些国家更有远见和仁慈行为,而是因为这些国家仍然是传播增长的综合病症,并使其继续发展的根源所在。”“达到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平衡的和谐状态,必须是以共同信念为基础的共同的冒险行动,而且与所有人的利益一致。经济上发达的国家需要有最伟大的领导能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走向这样一个目标的第一步,大概是要鼓励他们自己的物质产品的增长降低速度,而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努力更快地发展经济。”(《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报告》第150~151页)。看来,让西方发达国家节制自己的各种物欲增长及其奢侈性的消费排放,这并不是别人有意拿它们的生活方式开刷问罪,而实则是它们学者自己的觉悟。
总之,发展中国家要依靠西方技术上的支持减少自己生产的各种排放,发达国家则要依靠自己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减少自己的各种奢侈性的消费能耗与排放。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尽责,地球的健康生态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才可能得到切实的养护。
欢迎各位读者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009年10月8日 论道书斋 胡显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