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货币合作:破除美元霸权的选择
区域货币合作:破除美元霸权的选择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5-16 : 广州日 : 李明波
美元的霸权地位在衰落。区域货币合作是破除美元霸权的选择之一。
5月3日,中日韩三国财长就三方对筹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达成共识。根据这项共识,中国出资384亿美元,日本出资384亿美元,韩国出资192亿美元,分别占储备库总额的32%、32%和16%。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此举被视为东亚国家在区域货币合作问题上迈出的实质性步伐。
在此之前,4月份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中,亚洲货币合作不止一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推出亚洲统一货币“亚元”仍然道路很长,但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步伐却因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而加快。
有迹象显示,从2008年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致力于重构中国的国际金融战略,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元的依赖。一方面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另一方面,中国政府4月份推出在跨境贸易中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本版文字 李明波
点睛语
东亚地区如果在货币合作的问题上继续无所作为(或者作为有限),将必然会成为区域竞争的落伍者。区域货币合作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进而破除美元霸权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
——李巍
最热衷东亚货币合作的国家是日本,说到底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试图推销日元国际化未果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将极大束缚人民币的手脚。中国更现实的举措应是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江涌
专家资料:
李巍: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际关系学博士
江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广州日: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频繁使用通货膨胀、贬值美元的方式向外转嫁国内危机。美元霸权在不受国际制度制约的情况下,不仅不是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石,反而成为动荡之源,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生动一例。如何破除美元霸权?
破除美元霸权的三种方式
江涌:美元的霸权地位实际上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多年来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地位,并透过主导国际金融机制而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很大的利益,甚至是移转财富。 美国财政上有了困难便大印钞票,将这些赤字以公债形式在全球出售,等于让外国支撑其赤字。目前美国救济国内市场,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而一旦美元失去其霸权地位,这一套就完全行不通了。
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的军事力量、科技创新力量现在都是世界第一,想取代美元地位目前看是很难的。
周小川在G20峰会前的文章,特别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作用的问题,这种表态更像是表达对美元霸权地位的不满。SDR其实早就存在了,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推出的一种人为的储备货币,具有货币结算、价值贮存功能,但不能用于国家间贸易和金融交易的支付。但长期以来,除了继续充当IMF的计价单位外,SDR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并未发挥重要作用。
我认为“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方案并不可行。欧元的出现是欧盟国家让渡部分主权的结果,但欧元10年来一直无法跟美元分庭抗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欧盟国家无法做到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它始终是有限主权的产物。“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李巍: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霸权稳定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国际经济体系中存在一个经济霸权国,则将有利于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
破除美元霸权有三种方式。第一,支持一种新的主权货币成为国际交易和储备货币,就犹如上个世纪40年代,世界各国选择抛弃英镑而支持美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但这种方式在目前来看不可能实现。因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还没有一种新的货币能够替代美元。
第二,创造一种非主权货币替代美元。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峰会前关于创造“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提议震惊世界。这被普遍认为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一次公然发难。但实施“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方案,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不小的难度。储备货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造出来的。一个没有国家信誉作为支撑的货币很难推广。
第三,建立区域主导货币和实行区域货币合作。目前,区域货币竞争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欧元区预计在未来10年内可能会扩展到28个国家。如果加上北非和中东的部分国家也选择盯住欧元,那么欧元区可能扩展到50国,总人口超过5亿,总GDP将大于美国。而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也正在推动形成一个单一货币区。区域货币合作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进而破除美元霸权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
广州日:
东亚各国也普遍认识到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您是如何看待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
政治纷争影响
东亚货币合作
李巍: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东亚货币合作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1997年的金融危机以一种极为紧迫的方式,将东亚货币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和IMF在危机中袖手旁观、甚至火中取栗的行径,让东亚国家产生一种联合自强的紧迫感。
作为东亚经济巨人的日本当仁不让充当了最初的倡导者角色。早在1997年9月,日本就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想,但因遭到美国的反对,以及IMF和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未明确表示支持,日本不得不放弃这一构想。
后来在日本推动下,东亚自2000年开始形成“10+3”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并签署了具有里程碑的《清迈倡议》,决定在东亚13国范围内建立双边货币的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向面临短期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但与欧洲相比,世界地图上的东亚是一个充满了异见和纷争的地区,而试图在其中扮演主导角色的日本在区域政治舞台上的诸多表现,使其始终难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区域大国,东亚各国对于日本主导东亚合作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警惕。
东亚地区如果在货币合作的问题上继续无所作为(或者作为有限),将必然会成为区域竞争的落伍者。正是因为东亚货币合作的滞后,使得东亚地区成为遭受美国金融危机“池鱼之灾”最严重的地区。
江涌:我不看好所谓“亚元”的前景。东亚货币合作最热衷的国家是日本,说到底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试图推销日元国际化未果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来自美国的阻力,美国不高兴日本挑战美元的霸权,这是美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日本内部也对日元国际化也有异议,担心日元国际化之后,日本经济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广州日:
在东亚的区域货币合作中,中国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中国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巍:在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推动东亚的货币合作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大国地位,使得“中国因素”在整个区域金融与货币合作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亚洲货币合作的成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具体而言,中国的东亚货币战略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推动扩大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并努力在近期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推动建立东亚货币汇率的协商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推动落实设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的设想,减少美元储备在东亚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共同的政治承诺和妥协是东亚金融合作长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欧洲一体化的真正动力于共同的政治利益。而东亚的合作动力主要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于预防和应付危机的传染性这一共同经济利益。历史证明,当货币合作进入到是否放弃货币主权的更高阶段的时候,共同的政治利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东亚国家能否真正达成政治承诺是建立东亚货币合作框架长期目标的关键。
江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理应承担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应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倡导多边合作,积极提倡进行国际合作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抵御和防范全球金融风险。
对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我认为中国应该慎重,不要急于表态,也没有必要全身心投入。日本和韩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损失远大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比我们更急。从某种意义上说,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将极大束缚人民币的手脚。中国更现实的举措应是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相关文章 明年三重叠加了就是严重经济危机的开始左大培: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慎明:高度重视七个基础性资源可能相对萎缩的挑战周新城: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何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评论郎咸平的忽悠--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的第二波很快就会到来邋遢道人:从“技术创新”谈起--五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邋遢道人:从“民工荒”谈起——三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曹建海:注水的GDP数据,如何成了巨额财政赤字的依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