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颜色革命颜面扫地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颜色革命 颜面扫地

  

  
《环球财经》
  
  伊朗的动荡并非类似于中亚某些国家那种反抗政权的“阶级斗争”,充其量只是两大忠于政权但相互倾轧的派系之间的“阶级内部矛盾”而已

  

  陆军指挥学院谋略学博士

  

  ■ 周峰

  

  美国人终于赢了伊朗人一回,而且是美国总统赢了伊朗总统。

  

  内贾德在最近一次演说时碰到飞蛾闹场,大手一挥想打却不幸失手。而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CNBC电视台访问时,忽遇一只苍蝇搅场却立刻挥手将其成功打死。于是有好事者把内贾德打飞蛾的画面加上“独裁者之死”的设计对白,甚至将大苍蝇接上内贾德的头,让他在奥巴马身边飞来飞去,以讽刺内贾德。

  

  不过美国总统赢了伊朗总统,并不能等于美国赢了伊朗。何况从心理学上分析,西方媒体如此渲染奥巴马打飞虫游戏的小胜,无非一是平衡内心的失落,二是为了赢回点面子——一般人是输了“里子”时才会如此强烈地想赢回面子。而美伊之间最重要的“里子”,无疑是最近的利用伊朗大选问题引发的斗争。

  

  后果:输了革命 也输了外交

  

  6月13日,伊朗大选结果揭晓,现任总统内贾德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随后,其主要竞选对手、前总理穆萨维指责选举存在违规行为,穆的大批支持者随即开始在首都德黑兰等地举行抗议活动。其中最刺激的场面是6月20日出现在网络上,一名花季少女在示威现场不幸身亡的视频,此女被封为“伊朗的天使”, 成为伊朗民众对抗极权的象征。但最终,伊朗宪法监护委员宣布本届总统选举是最健康的一届,内贾德的确赢了。

  

  在此期间,奥巴马几番谴责伊朗政府,对穆萨维公开表示支持。内贾德则指责奥巴马干涉伊朗内政,并要求其“用伊朗全国都能知道的方式表达歉意”。这两个穷小子出身的人一度指名道姓对事也对人的对骂。与此同时,伊朗、英国也互相驱逐外交官。一时间伊朗和西方的关系仿佛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众所周知,奥巴马上任后一直寻求与前任不同的外交政策,几度向伊朗递出橄榄枝。内贾德则谨慎强调要听其言,观其行。此番伊朗大选前,奥巴马曾希望大选能给伊朗带来变化,成为美伊关系“解冻”的契机。但选后乱局已然让双方的彼此试探努力付诸东流。

  

  有意思的是,就在奥巴马和内贾德斗得不可开交时,西班牙《起义》揭露了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穆萨维和内贾德的支持者在街上发生对抗,是美国中情局暗中煽动的结果。

  

  这篇题为《中情局与伊朗试验场》的文章说,美国已排除了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为了达到推翻伊朗政权的目的,却私下对选举之事施加影响,并将伊朗作为“新颠覆手段”的试验场。其手段是“控制移动电话”,通过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如在选举当晚通过短信散布消息,指出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已经通知穆萨维他获胜的消息。于是几个小时以后,当内贾德获胜的官方消息公布之后,看上去就像一个大骗局。

  

  此外,中情局还在一些社交网站和博客散布关于政治危机和街头抗议行动似真似假的信息。同时指使美英等国的反伊朗分子煽动混乱局面,以制造更大的混乱,让伊朗人内讧,最终制造导致政权更迭的“绿色革命”——因为穆萨维以绿色为竞选颜色。

  

  不过中情局最终机关算尽,未能使数年前在中亚接连成功发动的“颜色革命”重演。

  

  原因:既无种子,也无土壤

  

  美国在伊朗策动的“绿色革命”为什么失败?因为中情局错估了形势。

  

  伊朗的动荡并非类似于中亚某些国家那种什么反抗政权的“阶级斗争”,充其量只是两大忠于政权但相互倾轧的派系之间的“阶级内部矛盾”而已。这场政治冲突一边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内贾德组成的联盟,一边是前总理穆萨维、前总统哈塔米、实力派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其他总统候选人以及一些高级教士组成的“策略联姻”。参与这场激烈政争的政治要角,无一例外都是伊朗当前神权民主制的捍卫者,这是一场恪守底线默契的内部权争,而不是美国想要的任何意义上的“革命”。美国在这次选举中大动干戈,企图使内贾德下台,委实有些不着边际,甚至可以说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使奥巴马上台后改善与伊朗关系的努力尽付流水。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扎卡里亚指出,伊朗总统选举能实行全国直选,说明民风相对开放,信息相对容易获得,这使得中情局的造谣鼓动难以奏效。再加上一些美国和西方人士仍对伊朗抱有简单、幼稚的思维,所以他们自以为是发动的“颜色革命”必然失败。

  

  这一点在不少西方媒体和人士内部也获得了认可。如美国时事周刊《时代》就对那个被封为“伊朗的天使”的少女死亡视频提出质疑:通过仅仅40秒的视频,人们并不能明确到底是谁射杀了她。某美国外交官也指出,西方媒体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伊朗的做法,遇到具体事件时往往会夸大,甚至歪曲事实。长此以往,名誉受损的只会是西方媒体,也将使依赖这些媒体策动“颜色革命”者丧失公信力。

  

  

  

  未来:乱你之心不死

  

  “颜色革命”表面上看是调动民众力量来反对选举不公,其实具有国家政变特征的政权更迭,目的是用新的精英政权——往往是亲西方的——替代原有政权。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西方在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导演了一系列乱局,最终,大部分东欧国家变色。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独联体内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国,又先后遭遇政权更迭,撵走旧执政者的人往往手中握某种颜色的标志或鲜花。相应地,这些革命分别被称为“玫瑰革命”、“栗子花革命”、“郁金香革命”。此外,还有诸如伊拉克的“紫色革命”、黎巴嫩的“雪松革命”、缅甸的“番红花革命”等。

  

  但新世纪发生的一系列使“美国较为满意”的“颜色革命”,也引起了“革命”潜在目标国家的警惕。如俄罗斯专门成立了反击“颜色革命”的组织机构,哈萨克斯坦也在选举时动用警力保持稳定。在这种警惕和防范的提升中,“颜色革命”失去了从前的“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势头。尤其是每天都把防范美国要喊几十遍的伊朗,它更是难以见缝插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仍将不厌其烦地利用一切机会推行“颜色革命”。一方面,它们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采用新手法。另一方面,无论颜色革命实现政权更迭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西方相信只要去鼓动总可以使相应国家出现“乱子”,从而达到拖住该国经济发展、破坏内部团结、影响该国国际形象等目的。

  

  这种使其不满意的国家逆“不折腾”的做法,美国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相关文章 乔姆斯基:关于伊朗威胁论美国CNN名嘴拉里•金为何“语塞”?--霸权主义逻辑终将彻底失语美国中东战略大转身--石油即将暴涨警:美伊年内将战,全世界将迎来大通胀清真寺与霍梅尼革命及其影响:伊朗核问题新解西班牙《起义》:中国令人愕然地支持对伊朗的制裁不能只盯着经济贸易--从中国同意制裁伊朗说起安理会对伊1929号决议案将使伊朗“坐以待毙”美国推动联合国制裁伊朗的背后玄机?制裁伊朗是西亚外交战略的大臭棋卡斯特罗看天安舰问题和伊朗核问题
标签:伊朗   革命   美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