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如影随形”,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输入性通胀压力对当前国内通胀水平的影响显得十分贴切。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胀压力被人们不时提起。特别是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升级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忧虑再次升温。量子基金创始人、知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表示,随着局势恶化,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上扬,对避险的建议是持有大宗商品。著名国际金融学者、《货币战争》宋鸿兵预言,美元已呈长期贬值趋势,黄金、白银将迎来长期涨势,至少在未来10年是大牛市。
大宗商品涨价潮来袭
去年以来,原油、黄金、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强劲和金融市场总体流动性较充裕的情况下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近段时间,由于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炸弹”不断引爆,国际原油价格已站稳100美元/桶,现货黄金在140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震荡,不少基本金属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已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伴随着大宗商品涨价潮而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已引起了央行密切关注。3月25日央行的两份告同时出炉,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通胀。
央行公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告》指出,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新兴市场经济体仍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的风险。央行同日发布的《2月份国内金融市场运行数据告》也指出,当月货币市场交易量较上月有所减少,货币市场利率总体大幅回落。专家分析,这意味着当前大量的流动性在体系外循环,大量资金不愿意进入银行体系,市场流动性仍显宽裕,宏观调控压力依旧较大。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国强认为,自去年开始的国内通胀走高,主要由国际和国内两重因素导致,前期国内自然灾害造成的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如今已经淡化,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已成为现阶段国内通胀的主要推动力。
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流动性过多是最近半年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加上近期日本由于大地震向市场大量注资,再次给全球释放了大量流动性。欧洲方面,欧盟成员国中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还远未散去,欧洲依然准备着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大量救助资金同样严阵以待。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更是进入容易退出难,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将长期存在。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近日,食品、日化、服装等多个行业均传出了涨价消息: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三次调价,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传出酝酿集体涨价。这些企业涨价的理由普遍是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比如:方便面调价的理由是“面粉、棕榈油等各项原料价格持续上升,对利润产生压力”;日化产品价格上调的理由是“上游原材料石化产品、植物油、无机化工产品等近期平均上涨了40%左右,直接带动日化用品成本增加约20%”。
姑且不说这些企业涨价是否有“串通涨价、垄断牟利”之嫌,但企业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压力增大却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上游行业产品向中游、下游行业产品传导的通胀惯性效应正在发生作用。
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输入性通胀,这恰恰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抑制通货膨胀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第一个因素是石油价格,因为我们是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有多大影响我们控制不了。”
事实上,从2010年第四季度起,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与PPI已经重新步入上升通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PPI同比上涨7.2%,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持续走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国际油价的快速上行是重要推手。更重要的是,有关分析认为,由于PPI向CPI传导效应强烈,未来通胀压力明显。据兴业银行测算,上月油价上调效应在工业生产中完全传导、释放后,将带动PPI环比上升约0.3个百分点,带动CPI环比上升约0.2个百分点。
由于大宗商品联动涨价效应明显,特别是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往往会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而能源价格上涨也将逐渐拉升其他商品价格,包括粮食、电力、汽车、劳动力等商品价格,而且还会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特别是抬高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因此,2011年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形势相当严峻。
既然油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的重要推手,那么必须尽快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相关产业对油价上涨的承受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输入性通胀有所防范与抵御,否则中国的通胀问题必将被油价所绑架。
针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还需要在全球视野下加以应对,包括对我国的进出口战略、外汇储备战略、货币战略、金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认为,一方面要打破跨国公司对大宗商品的定价垄断,增强我国企业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消除价格倒挂现象,避免将输入性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此外,适度的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