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皖战争的背后,不仅仅是交战双方的一场“霸权”争夺
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虽是北洋军阀两大派系的势力争夺战,但无论就持续时间长短还是交战过程复杂度而言,都算不上一场规模化决战,更像是一场以打促和的外交战争。
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在奉系张作霖的配合下,仅与段祺瑞的皖系军队热战5天,对方便以辞职下野为代价,结束了这场关于北洋政府统治权的争夺战。
影视作品中的段祺瑞(前)与冯国璋(中)
但从深层次来看,这又不仅仅是直系与皖系之间的“霸权”争夺战。
1917年7月,随着张勋率领5000名“辫子军”浩浩荡荡入京,借调停“府院之争”名义将大总统黎元洪驱逐下台,冯国璋与段祺瑞接掌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大权。
早在民国成立初期,二人之间尚能和平共处、同心同德。随着“压舱石”袁世凯的郁郁而终,属于冯国璋与段祺瑞的矛盾也开始由幕后转移到台前了。
此时,冯国璋代理民国大总统,段祺瑞组阁出任国务总理,二人看似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后的共赢目标,但在接下来开始的统一全国大事上,矛盾分歧也不由分说的凸显出来。
代理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
彼时,广西军阀陆荣廷公开表态宣布脱离北洋政府“自治”,在如何平息这一变乱的事情上,冯国璋主和,段祺瑞却主战。
在段祺瑞看来,武力统一是合理且完全必要的。他派出直系军队进攻广西陆荣廷的桂系军队,如胜可一举收复两广,如败则可借机消耗直系部队实力。但冯国璋自然不肯轻易就范,他表面极力主张“和平统一”,暗中则指示前方的直系军队消极怠战,且战且退。
由此,冯国璋与段祺瑞的矛盾初次展露无遗。
尽管如此,但在政治上继承了袁世凯衣钵的段祺瑞绝不会因此善罢甘休。既然总统与总理对着干,那就干脆先下手为强,以操纵国会选举的方式重新推举出自己易于控制的“傀儡”总统。
出任北洋国务总理的段祺瑞
在统兵作战方面冯国璋确有过人之处,但在政治谋略方面,他又难以望段祺瑞之项背。最终,在段祺瑞组建以心腹力量为主的“安福俱乐部”来操纵第二届国会选举后,冯国璋的总统之位被北洋元老徐世昌所替代,连同以自己为首的直系势力悉数被排挤出北洋政府的核心圈。
看似直皖两系的矛盾随着段祺瑞掌权、冯国璋下野而宣告结束,但对实力相当的两大派系集团而言,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换句话说,纵使顾全大局的冯国璋能放下这段恩怨纠葛,但直系军阀新首领曹锟和吴佩孚等人却难以咽下这口恶气。加之曹、吴二人性情是出了名的暴躁,最终也促使这场矛盾向着更加激化对立的形势发展下去。
北洋直系军阀首领曹锟
直皖两大派系矛盾愈演愈烈,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偏偏在此时,西方帝国主义力量渗透其中。段祺瑞以亲日著称,是日本继“二十一条”后在华利益的最大维护者,而英美等国则基于对方这种态度转而支持与皖系不合的直系力量,以此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张。
这样一来,直皖两系矛盾被不自觉的蒙上一层帝国主义势力角逐的色彩。
真正的导火索源于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战线的失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接到日本手中,而段祺瑞在顺利签署对德和约后忙于从日本借款中扩军备战。
在舆论的声讨之下,曹锟、吴佩孚意识到要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坐以待毙的困局出现。随后,借用民众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和反皖情绪,直系开始了对段祺瑞掌控下的皖系亲日政府大肆攻击。
五四爱国运动漫画
为了确保在开战后能一举击溃皖系力量,曹锟与吴佩孚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一来,二人向英美求援支持,在对方的联手施压下迫使日本发表“中立”声明;二来,吴佩孚联合了关外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结成反段联盟。一切准备就绪后,吴佩孚公开历数段祺瑞的罪状,表示要“诉诸武力,攘除奸凶,以纾国难”。
7月13日,早有问鼎中原雄心的张作霖随即率军入关响应,助直倒皖的同时,染指北洋权力核心。原本段祺瑞并不想立即开战,至少也要推迟战争爆发时间以争取十足准备,毕竟此时在各种力量的联合夹击之下,皖系军队势必面临双拳难敌四手的窘境。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箭在弦上已由不得自己,直皖战争正式爆发了。
尽管辞职下野对段祺瑞而言也算是政坛常态了,但皖系力量的一蹶不振无疑会让他失去昔日赖以维持无限风光的话语权。
奉系入关后冯玉祥、张作霖与段祺瑞合影
皖系倒下了,直系与奉系活跃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