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部落联盟、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王朝,浅谈中国秘书工作的演变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现代秘书职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最具普遍性的社会职业之一。它的沟通上下、联系各方、发出与反馈信息以及担当领导助手的作用,是秘书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可以说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秘书工作者的身影。

我们知道,近代秘书职业是从1789年著名法国激进派刘秀罗伯斯庇尔首先聘用私人秘书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如果要追溯我国秘书工作的渊源的话,那还真的是一段漫长的演变进程。

一、关于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关于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是随着公务文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夏朝;

另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有2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据此推断,我国的秘书工作应是起源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的黄帝时期,最迟应当起源于尧舜时期。

上面的两种观点都是把文字的出现作为了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那么文字或公务文书的出现真的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吗?

1、文字或公务文书的出现,并不是秘书工作产生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是一种以领导工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主要服务形式的服务性职业,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处理信息。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于是就产生了最原始的神灵崇拜,氏族首领在进行活动时都要祭天、占卜、询问天意。如河南淅川下王岗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卜骨以及”庖牺氏仰观诸象于天“的故事,都印证了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已经有具备天文、宗教、历法知识且充当领袖参谋的人出现,他们不仅是天意的解释者,而且还帮助提供参考意见,起咨询辅助作用。首领身边的这类参谋人员所起的助手作用就相当于现代秘书人员的职责。

而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据史料记载,契丹族是自公元4世纪就活跃于北方,到7世纪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部落联盟,9世纪末进入奴隶制社会,916年,部落联盟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辽国,而这时契丹族还没有文字,靠“刻木契记事”。这在《五代会要》卷二十九有说:

“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

《辽史》“兵卫志”上也有说:

“刻木为信,政令大行。

直到920年,阿保机才命“侄鲁不和突吕不创制契丹文字。可见在契丹还没有出现文字之前,在契丹族的部落联盟管理和建国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秘书工作。

契丹文字

2、秘书工作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组织领导人或领导集团的出现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类祖先距今有200多万年的历史。虽然最早的人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但那时的组织机构太简单,没有形成发号施令的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因此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后来又由若干个氏族组成胞族,再后来又由若干个胞族形成部落,而部落通常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习俗等,并形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和部落的首领。如传说中的神农氏、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等就是这样的一些部落首领。

按《中国现代秘书工作基础》的解释,秘书是“以为领导者的工作运转和决策服务为宗旨,从事的参谋性、助理性工作。可以这样说,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领导人的时候,那些为领导人提供”参谋性、助理性“服务的秘书工作也就随之出现了。

所以说,不管有没有文字或者公务文书的出现,只要有发号施令的”领导人“出现,秘书工作就会随着产生。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年代。

3、关于我国秘书工作的的起源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在距今约4500年至44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被称为“人文初祖”的黄帝,相传黄帝时代设有“六相”分管各项工作,如《世本》载: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

又如尧、舜设置百揆、秩宗、纳言等官,如《尚书.尧典》说:

“帝曰:龙!朕既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可见,无论是陪侍黄帝左右记录言行、咨询和参谋的仓颉,还是及时体察民情、向舜帝汇报,在首领与百姓间起着沟通传递的作用“纳言”官,都是典型的秘书雏形,是我国原始的秘书人员。而且在尧舜时期,文秘人员就已经开始做信访的工作了。如《 淮南子·主术训》和《 史记·孝文本纪》中就有关于尧舜设“谏鼓”、“谤木”的记载:

《 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諫者。

”裴駰集解:“应劭曰:‘旌,幡也。尧设之五达之道,令民进善也。’

如淳曰:‘欲有进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谏鼓”:就是让百姓击鼓评论国事;“诽谤之木”:就是让人们在竖立的木柱上刻写自己的见解、意见,然后由专职人员再转告给舜。

我们从黄帝至尧舜时期具有明确分工的专职秘书人员来看,秘书和秘书工作应该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据此可以推断,我国的秘书工作应起源于距今4500年左右的黄帝时期,而文秘人员的出现则应是在部落联盟以前。

二、关于秘书工作的发展

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随着国家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象征管理机构、管制以及工作制度也逐步建立。据《夏小正》所载,夏王朝设置的百官中,太史令、左史、右史、遒人、秩宗等皆系秘书官员。

进入殷商事情,秘书工作比夏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直到商末太史寮的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秘书机构才成立,在随后的朝代里经过发展逐渐被完善强化。

到了两周时期,仍然沿用商末的太史寮作为中央秘书机构,主要职能是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

及至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系统较为严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行政组织机构——丞相府,凡朝廷百司和地方郡县上呈皇帝的公文,一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皇帝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发各官署执行。丞相府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是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丞相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而丞相则相当于皇帝的首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

秦亡后,汉承秦制,起初也是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实务的增多,丞相府机构开始扩大,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大量增加,丞相开始演化为手握重权的秉政大臣。到汉武帝时期,监于丞相权利危机到皇权,皇帝便通过尚书署亲自处理政务,尚书署设于皇宫内,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而成为了皇帝左右办事、掌管奏章的新的秘书机构,后扩展为尚书台。

及至东汉汉桓帝延熹二年时,出现了“秘书”词条和“秘书”官职:

“始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秘书”命名朝廷官职,它指代的是掌管图书和机密文书这一类的官职,虽然含义与现在的秘书不同,但这无疑是一个大进步。这一时期不仅秘书工作有了新的变化,秘书人员有御史大夫、郎官、博士、尚书、主簿等,而且秘书机构和官职的设置也更加齐全、系统,分工更加明确,而且与中央权力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起着过渡左右。此后,虽然的各个朝代对秘书机构的构成,名称都大作改动,但秘书工作基本沿袭两汉的体制。

中古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司马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职权再度扩展、膨胀,统治者为此分别增设了门下省、尚书省,使中书省的权利分散,以便与相互制约。

唐宋时期,可谓是我国秘书工作日益成熟的时期。在统一中国的隋朝短命而亡后,继起的唐朝沿袭了前朝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生承担秘书工作职能的制度。中唐以后,朝廷设“学士院”,以“知制诰”起草重要公文,时称“内相”,也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可以说,“学士型”机要秘书的产生,是秘书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

到了宋朝,枢密院和中书省分掌秘书工作,其中枢密院负责军机事物。据史料记载,与两宋对峙的辽、金、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对秘书工作也很重视,其制度与汉族政权相近。

中书省印章

明清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进一步强化的时期。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协助处理政务。后又设“通政使司”,用以沟通上下、畅通信息,简化了很多工作细节,创立了新的便捷的工作方法,提高了秘书人员的办事效率。

清朝,基本沿袭的是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主要的变化与改进酒是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这一中央秘书机构。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军机大臣只对皇帝负责,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是直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他们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可以说,严密的制度,精干的人员,构成了办事迅速,效率极高的中央秘书机构。而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内阁属官官制》,规定了秘书工作的指责范围及机构设置等一系列规程,以国家法制形式,使秘书工作更加规范化。

可见,我国的秘书工作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秘书人员的启用及秘书机构的建立远远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历史相当久远。

现如今,我们不仅有了因特网、局域网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更有了秘书专业培养的高级人才等等,今天的秘书工作与古代的秘书工作相比,显然有着极大的不同,与孔子的”韦编三绝“相比,更是有着翻天腹地的变化,但是这一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的是我们对丰富文化遗产的继承。

因此,不辱使命、积极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将是我们秘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