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O至一九五七年的中国,中国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这段日子,那时的中国人民普遍是自信与豪迈的,很多高龄老人都会记得那段时期的与众不同:“哪怕是对身边素不相识的人都能够友好相处。”
若是非要选出符合“和谐社会”的特征,恐怕类似的词汇会有很多,若是要用一个词概括,那便是“信心”。
前路充满希望
广大人民是从旧社会迈向新中国的,虽说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控制中国几十年,可军阀混战确是总体的时代背景。
战争,始终与那几十年的历史紧密相连。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需要大量的经费,正是因为经济基础这个最为致命的问题,才有了袁世凯篡权的历史。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海外华侨捐赠的款项都难以满足十几万江浙皖起义军,各路官兵的军饷都成了问题,没钱就意味着不稳定,部队内部都出现过哗变风险。
没有钱又想保住政权,向袁世凯妥协就这么成为无奈之举。
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只是名义上号令全国,他能调动的钱只够北洋军占据的几个省份,其他大多数军阀都处于自给自足、拥兵割据的状态;袁世凯死后就连北洋集团都出现了分裂,军阀混战的局面彻底形成。
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找几张纸印出来的,广大人民的血汗,随着炮声渐渐被浪费,人们很难看到真正的希望。
军阀混战永远是“钱指挥枪”,因此江浙、东北、广东三地的军阀才能够脱颖而出;哪怕地主豪绅压迫人民,可军阀头目又是地主豪绅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与工农武装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必然。
江浙买办集团代表虞洽卿甚至愿意提供给蒋介石6000万银元交换他承诺反苏,北伐军才刚刚占领南京和上海,很快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昏暗的民国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是难以改变命运的,只能不断被军阀、地主榨干价值;而新旧军阀无论是谁“登台唱戏”,到头来都是金钱与权力交织的游戏,无法解决旧中国的任何社会矛盾。
“打土豪分田地”取代了国民党的雇佣制,一支不用靠军饷维持的部队出现,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在黑夜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1950年之前一段时间,星星之火彻底成为燎原之势,解放军由北向南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横扫国民党,彻底结束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让他再无还手之力。
他的黯然离场,同时也意味着地主阶级的彻底失败。
从帝国主义在中国境内横行霸道、地主阶级几千年来压迫农民,农民真正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全过程不过几十年。
没有亲自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很难想象这样一番社会景象,大家拿到了田地,生活有了保障,“麦子熟了五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大家对中共与毛主席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人会认为前景不好。
就连身边素不相识的人都能够友好相处,因为所有人的目标都很明确:建设新中国。
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西藏,农奴的翻身感触也会更深。
过去,农奴主阶级占比不足百分之五,他们却掌握着西藏社会全部的土地和大部分牲畜,农奴当中只有部分拥有牲畜和农具,其余所有生产资料都归农奴主所有。
大部分农奴的处境都是一致的:没有人身自由,只有交不完的税和吃不完的苦。
农奴主对于农奴甚至掌握着生死的权力,对于不满意的农奴更是能够随意上刑,包括割舌头、削腿肉、戳手指等等,这种模式对于既得利益者是极为稳定的,他们自然不希望发生变化。
农奴想要改变命运,无论信什么神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便在于革命。
可长期的心灵压抑使得他们敢怒不敢言,稍微有所反抗就会遭到激烈镇压,由于西藏是和平解放的,很多事情需要慢慢来。
农奴制结束了,不少农奴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受到进藏解放军部队的影响,群众中渐渐萌发出改革思想,所带来的社会变动宛若火山喷发不可阻挡,他们强烈要求翻身反抗。
传统西藏地区的上层势力自然不希望这一切发生,他们妄图永远踩在农民头上,因而引发了动乱。
希望的火种一旦埋下,燃烧是迟早的事情,西藏的叛乱迅速得以平息,叛乱分子被惩治,280多万亩土地被分给过去的农奴,他们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他们知道,这些千里迢迢赶来专门为他们改变世界的战士都是毛主席的士兵,“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响彻整个西藏。
哪怕几十年过去,还有很多西藏人家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谁是真的对人民好,人民心中都是有杆秤的。
全国上下,到处都是一片解放后的喜悦,人们倍感信心,在国家主人的强烈认同感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昂首阔步在路上
新中国能抓住宝贵的时光迅猛发展,是因为“立国之战”完美收官 。
农民刚刚分到土地、刚刚成为国家的主人,美帝国主义却妄图割裂这一切,试问当时的中国人民,有谁会答应?
中国人民不希望打仗,打了几十年好不容易能过上安稳日子了,但受到侵略的危机已经出现,历史极有可能又要重演,美国甚至都认为中国军队不会出兵的情况下,毛主席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作出了那个霸气的决策。
土改尚未完成、土匪还未扫除干净、战争创伤还未恢复、军民普遍厌战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出兵了,这次的敌人比过去的国民党强了不知道多少,那是一个有着175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原子弹早已证明一切。
情况很紧急,就算是缓出兵,都会使得美国更嚣张、亲美派气焰更狂妄,胡乔木都曾回忆:“在毛主席身边二十多年,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定决心的,其中一件就是1950年入朝作战。”
决策的背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气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抗美援朝战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称:那是我军事经历的一个最高职位,但是它没有光荣。
那时的美国正目空一切地在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朝鲜的失利无异于当头一棒。
经此一战,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不仅保障了大陆的和平,意义已经衍生到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纵观1840年以来,除抗战外面对列强时只有挨打和任人宰割的历史,因此哪怕新中国成立,两大阵营都没有真正正视中国,此战以美国的失败告终,更是震动了全世界,一扫近代历史上的屈辱。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能不自信吗?
新生政权因此战而彻底稳固,社会秩序迅速回到正轨,连剿匪反霸的速度都增快了。
有了挺直腰杆的资本,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信也彻底绽放,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还有许多华人、华侨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工作,凝聚力空前提高。
当然,此战也奠定了中国长期的和平环境,为生产和建设打下了厚重的基础,哪怕此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大家都是积极的模样,按时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计划。
国家主人包括所有中国人民,以前在家中的农村妇女也感受颇深。
广大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后地位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完成了由“家庭人”向“国家人”的身份转换。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是极为明显的,农村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妇女文盲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席卷全国的扫盲运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的。
学习这种事很多人一开始是排斥的,农村妇女也由被动接受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们认同了自己的新身份。
摘除“文盲”的帽子不只是会读书识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心灵上的洗礼。
绝大多数地方在扫盲运动中也特意开设了政治课,农民对社会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国家政策带到了农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出现了“社社锣鼓巷,处处歌声扬”的奇妙场景。
三大改造也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推进,光明美好的社会主义在大家的心中就在不远处。
很多反动派过去都在宣传着西方世界的强大,美国已经成为手下败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舍弃了在美国的优厚条件纷纷回国,还有一些在国民党拥有高官厚禄的高官抛弃了蒋介石集团,重新回归人民怀抱,这都是最好的证明。
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人民迎来了一个强大的新生国家,对于他个人而言,从40年代到1956年是他最为辉煌的时刻,他时刻都关注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而这段时期诸项事业都是蒸蒸日上,民心奋发顺畅。
他热爱人民,人民将他高高举起,那也是毛主席威望最高的时候。
很多领袖都擅长宣传自己,而毛主席始终坚持着科学的态度,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权威,也就能清醒而科学地从事中国的建设。
一五计划在1956年基本完成,五年内建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高达550亿,600多个重要项目基本落地;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业建设起来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成为过去,这更是让希望变得具象化,因为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就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革命的终极目标就还没有达到。
而且,这也同样为中共探索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学习苏联”只是一个方面,任何经验都不能照搬照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被找到。
毛主席曾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成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
国家地位的提升、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主人翁意识等共同使得社会氛围变得团结向上,在很多人眼里,1950年到1957年是中国社会风气最好的一个时期之一。
参考资料
1.用胜利拼来家国安宁——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多重意义 中国青年网
2.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