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丁晓兵:亲手斩断右臂,插在腰间回国,享左手军礼特权
在中国武警部队广西总队的宿舍里,曾住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他用左手打背包,用左手写字,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敬礼,甚至用左手射击……
他,就是被评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战斗英雄丁晓兵。感动中国栏目组评价他“是一位独臂英雄,更是一名军人!”
看到这里,许多人在敬佩之余可能会猜想:他应该是在某次战斗中负伤,被敌人打伤了右臂吧!
对,也不对。
他的确是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臂,但不是被敌人打伤,而是自己亲手斩断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带大家走进独臂将军丁晓兵的故事。
左手行军礼的丁晓兵
少年立志,从军报国
丁晓兵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叔爷爷和舅舅也都曾经当兵打过仗,一家四代都是军人。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丁晓兵,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长大要当兵”的梦想。
当别的孩童只会玩泥巴时,丁晓兵已经会用泥巴做出手枪的样子,再用墨汁涂上颜色,拿在手里,假装自己是征战沙场的将军。
1983年10月,18岁的丁晓兵如愿以偿,顺利参军入伍,穿上军装,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和一腔热血,丁晓兵走进了军营。
进入军营后,丁晓兵训练异常刻苦。
一次投掷手榴弹的训练中,丁晓兵因为右臂扭伤很难用力,投掷距离怎么也达不到标准。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负责训练他的排长用斥责的语气对他大声喊道:“下去!”
听到排长对自己喊出这两个字,丁晓兵的心里像被鞭子抽了一样,感到十分耻辱,他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手榴弹投掷到合格的位置上。
面对排长的斥责,丁晓兵硬着头皮大声请求道:“请让我再来一次!”
这一次,丁晓兵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不顾右臂的伤势,用力举起手榴弹。随着大臂的弧度越来越大,丁晓兵的右臂也越来越疼,像是被撕裂了一般。
他一边挥动手臂,一边助跑,在手榴弹被投掷出去的那一刻,因为用力过猛,丁晓兵的身体也随之飞了出去。
“嘭!”的一声爆炸,手榴弹被投掷到了46米外的地方,完美达到标准。
见此情景,排长吹起了集合的口哨。
在集合队伍前,排长撸起丁晓兵的衣袖。此时,丁晓兵本就有伤的右臂已经因为大幅度运动导致二次撕裂,已经变得又红又肿。
排长指着丁晓兵的伤臂,对其他战士们说:“看到了吧,就得这么练!”
刻苦的训练让丁晓兵快速地成长了起来,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入党。
当时,中越边境硝烟不断,丁晓兵非常想参与到保卫国家的行动中去。但按照当时的规矩,危险任务都是要党员先上。
丁晓兵亲眼看到了部队里的党员在执行任务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危机关头,也总是党员最先站出来承担责任,党员在官兵队伍中的形象十分神圣。
丁晓兵眼见党员们可以参加危险的任务,为国家安全做出贡献,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他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一名党员。”
为此,丁晓兵更加刻苦地训练和学习着。
1984年,丁晓兵所在的队伍被编为侦查部队,承担在国境附近潜伏侦查的重要任务。
在连队接到一次非常重要的潜伏抓捕任务时,许多官兵都踊跃请战,刚刚入伍一年的丁晓兵也挤到了连长跟前,请求出战。
看着又瘦又小的丁晓兵,一些老兵对他说:“你一个新兵,还没入党呢,这种任务哪能让你去做。”
听到这话,丁晓兵的心头涌上一股热血,他随手抓起一张纸,用匕首划破了指尖,用鲜血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敬爱的党支部,我坚决要求参加这次战斗,请党组织在战斗中考验我!”
最终,丁晓兵的坚定感动了连队干部,破例批准他奔赴战场。
但没有人想到,这封用鲜血写成的入党申请书,是丁晓兵此生用右手写下的最后一封书信。
任务至上,壮士断臂
经过自己的努力,丁晓兵终于获得了上前线的机会。他的任务是侦查和抓捕俘虏。
战争是残酷的,有时,丁晓兵和战友们在国境线附近潜伏,一呆就是一个月。
饿了就吃压缩饼干,渴了就喝生水,困极了就轮换着眯一会儿眼睛。
山林里的毒虫特别多,丁晓兵和战友们经常被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咬得满身是包,甚至时不时不知从哪钻出一条毒蛇,从他们脖子上溜过去。
为了心中的理想,丁晓兵和战友们都不为所动,照样匍匐在草丛里执行着侦查任务。
不仅如此,由于侦察兵的特殊性,他们在战前的训练也特别严格。
别的连队在战前训练中对打练习时用的是橡皮刀,不管怎么打都不会真的伤到对方,但侦察兵用的却是真刀。
因为侦察兵在执行任务时要保持时刻警惕,不能有丝毫懈怠,而用橡皮刀练习容易意志松懈。
对于前线的战士们来说,训练时一松懈,上战场就要丢掉性命。
因此,虽然丁晓兵所在侦察连的战友们平日里都亲如兄弟,但到了训练场上却毫不留情。
丁晓兵回忆说:“一次训练中,我和战友对打,我被他卡着喉咙,卡得两眼发黑,但我们谁也没有停下,照样对着打。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对战友留了情,明天到了战场上,他就可能会丢命。”
在这种严苛的训练下,丁晓兵出色的完成了二十多次侦查和作战任务;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他的身姿变得更加挺拔,目光也更加坚定。
一日,观察所报告:“发现越军特工在我国边境活动频繁”。对此,上级指示:“去抓个活的回来。”
由于之前的出色表现,在这次任务中,丁晓兵被任命为第一捕俘组的第一捕俘手。
接到任务的丁晓兵暗暗立誓:“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付出生命!”
为了完成任务,丁晓兵和战友一起潜入了距离敌人阵地不到五十米的位置。这是抓捕俘虏的最佳位置,也是最容易暴露的位置。
很快,一个越军特工从他们身边经过,丁晓兵看准时机,和战友一起顺利制服了这个越军,开始将他押送回营。
谁知,这名被俘得越军身上还带着一个巴掌大的手雷,为了逃跑,他将手雷扔到了丁晓兵的战友身边。
见此情景,丁晓兵出自本能地抓起手雷就往外扔,但还是迟了一点,手雷刚一脱手,就直接爆炸了。
此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丁晓兵,甚至没有来得及查看自己的伤势,就扑上去抓住想要逃跑的俘虏,却发现自己的右手怎么也使不上劲儿了。
当丁晓兵和战友重新制服了俘虏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右臂被炸断了,仅剩一点皮肉还和身体连在一起。
即使这样,丁晓兵也来不及多想,仍旧坚持着和战友一起押送俘虏回营。
但手雷爆炸的一声巨响使敌人察觉到了这边的异动,很快,枪林炮雨从敌军阵地打来,落在丁晓兵和战友的身边。
在回程的路上,一边要押送俘虏,一边要躲避敌人的枪炮攻击,丁晓兵和战友走得异常艰难。
再加上丛林里灌木丛生,丁晓兵的断臂不时被树上的枝杈划伤,给回撤行动造成了很大不便。
为了不影响任务,丁晓兵忍痛拔出匕首,亲手割断了自己重伤的右臂,将断掉的右臂插在腰间,想回国后再把这断臂接上。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艰难行走,终于将俘虏送到了前来接应的战友手里。
而身后,则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路......
看到战友来接应的那一刻,丁晓兵再也支撑不住,重重的倒在了地上,因为失血过多,他脸色苍白的昏了过去。
战地医生抢救伤员
经过战地医院三天两夜的抢救,丁晓兵终于又活了过来,但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右臂。
在所有人都将他称为英雄,送给他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丁晓兵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
重回基层,再受考验
战争结束后,丁晓兵被评为一等功,还获得了全国优秀边陲儿女奖。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无数青少年将他列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那时,许多人劝他向上级要求去机关单位任个闲职,过点清闲的日子,凭借之前的战功、荣誉和牺牲,上级一定会答应他的。
但丁晓兵却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自己不仅要在战斗中当英雄,在以后的太平岁月里,还要做英雄该做的事儿。
为此,他放弃了城市机关单位的优待,回到了基层部队,从最底层做起。
在别人眼里,对残疾人优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部队,每个人都是军人,无论你是否残疾,都要保证完成任务。
刚到基层部队的丁晓兵可谓步步维艰,事事困难。
他用左手写字,没有人知道他写的什么;他用左手打枪,却怎么也打不中靶心;就连最普通的叠被子,在他这里都成了困难。
英雄,从来都不会被困难打倒,反而会在困难中越挫越勇。
为了练习左手写字,丁晓兵一个月用坏了九支钢笔;为了练好射击,他用左臂扛着十几斤重的枪支独自练习;为了打好背包,他用牙齿咬着绳子与左手配合,嘴角被绳子勒的血流不止也不停下。
一次,一位战友看到丁晓兵一个人在房间里练习打背包,因为嘴角被抽绳磨破,弄得满脸是血,就主动对他说:“你别练了,以后这些事我帮你做。”
可是丁晓兵却说:“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得自己来,你帮不了我一辈子。”
在丁晓兵的努力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可以用左手写字、洗衣服、打背包、射机枪了,他用一只手,完成了和别人用两只手才能做到的事情。
用左手打背包的丁晓兵
这种坚韧顽强的精神也让所在连队的战友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纷纷在心中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看到身残志坚的丁晓兵能做出如此成绩,其他人在训练和学习中也更加努力了。
1996年,部队进行整改,丁晓兵所在的队伍被改编成了武警机动部队,从解放军转为武警的丁晓兵再次转战新的战场。
进入武警部队后,几次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抗洪抢险行动,丁晓兵全部积极参加。
在抗洪抢险行动中,只有一只胳膊的丁晓兵不能挖土,就担起了扛包运土的任务;一只胳膊的力量不能打桩,他就潜到水里负责加固和垒围堰。
每一次行动中,丁晓兵总是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抗洪救险中的丁晓兵
在一次抗洪救险任务中,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丁晓兵断臂处的伤口发生严重溃烂,皮肉里露出了当年手雷爆炸后没有及时取出的一枚小弹片,看起来十分狰狞。
但丁晓兵忍着痛苦,自己用刀子把弹片挑了出来,卫生员简单包扎后,他便又一次投入了救援行动。
回到部队的丁晓兵不仅在行动上努力争先,在思想理论上,他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丁晓兵深知,自己虽然在身体上有缺陷,但依然可以发挥头脑的作用,因此他在日常训练之余,也加强了理论学习。
在他担任连队指导员时,有一位战士因患抑郁症自杀身亡。这件事给丁晓兵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意识到战士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在丁晓兵看来,他对每一个来到军营的孩子都负有责任,希望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军人。
他将这名战士的极端行为归咎于自己工作的疏漏,久久不能释怀。
这次事故的教训,也为丁晓兵后面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他开始加强心理方面的学习,希望找出一个可以帮助战士们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
后来,他自创了心理自我疏导十二法,全队战士人手一本。这十二法的推广实施,使部队战士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也受到了部队心理专家的充分肯定。
此外,他还深入一线调研,创作了《海关监管执勤之歌》,制定了《深入持久地打好拒腐防变主动仗的意见》,总结了“四个封住、四个丰富”经验等,为部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从18岁参军入伍,二十多年里,丁晓兵上过前线,下过基层,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的政委,是公认享有“左手礼特权”的军人。
用左手敬军礼的丁晓兵
多年以来,他把对国家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和对部队的热爱倾注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国务院、中央军委也授予他“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的荣誉称号,所获奖牌多达284面。
可以说,这个用左手敬礼的战士是我们永远的英雄,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平凡的功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