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动物请教“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
向动物请教“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
一些动物都知道撒泡尿标记领地范围,以显示自己的“主权”,这种行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进化程度越高越明显。较高等的动物能意识到,只有有了领地,才能觅食生存,才能繁衍,才能体现“人权”。维护“主权”是动物的本能,是“人权”的基础。
西方科学家研究过响尾蛇,发现响尾蛇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范围,把一条响尾蛇移到它不熟悉的环境,容易造成死亡,因此,有些人认为响尾蛇具备领地意识;蛇岛的蝮蛇,也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每一天在同一树枝上,等候捕食小鸟;法国蜻蜓的公蜻蜓会赶走其他公蜻蜓,目的是为了占取有利的地点,获得交配机会。这一些行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领地意识。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妥当,因为冷血动物的智力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他们有固定的活动范围,保护活动行为的习惯,这应该是条件反射或者是本能。但是,这样的条件反射或者本能,结合智力,就可以产生领地意识了,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可以看成领地意识的雏形。
而高级动物存在着领地意识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家狗在他管辖的范围内非常尽职,但是,超出它管辖的范围,它就不闻不问了。所以,别人家的家狗,没有经过时间培养,是无法帮你守护庭院的.独居的猫科动物,也存在着领地意识。从单独个体看,领地意识普遍存在于生物界。
当种群的合作到某一程度后,领地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有了领地,就有生存的自然条件,没有领地,就种群就无法生存。因此种群会会产生固定活动范围意识,会有强烈保护领地意识,在领地中活动,更利于种群乃至个体的生存。可以说,领地意识是高度合作种群的一个标志.领地的保护依赖的是种群的力量,个体的作用比较小。狮群、犬科、灵长目等很多动物种群都存在着强烈的领地意识,常常不惜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生命去保护领地。
如果你通过不同物种种群,沿着进化道路看待种群的行为进化,你还可以看到动物维护领地的行为,在一步一步在加强。
人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人权”与“主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注:编辑该帖引用了“勇敢同志”的博客文章。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