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建构:列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策略
编者按: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是列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策略的集中体现,对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有重要的启示。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不仅抵制住资产阶级的一次次攻击,而且“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意识形态。”[1]12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伯恩施坦主义,以及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对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形成了国际社会的一股逆流,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地、彻头彻尾地否定与修正。列宁作为共产主义学说和事业的伟大继承者,责无旁贷地开展了同伯恩施坦主义以及代表这股逆流错误思潮的斗争,但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地方在于,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中,列宁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列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主要包括两条战线:一方面继续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狭隘性、虚伪性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明确批判了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和歪曲。
一、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但同时也是非常荒谬的。列宁既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批判揭露了它的荒谬性,还批驳了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一)批判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
列宁从哲学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斗争。列宁认为,在俄国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利用唯心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他们哲学路线错误的表现,其错误根源在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或修正,而且越是在革命低潮时期,这种状况表现得愈加突出。
列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哲学斗争全面地展现。马赫主义繁琐的滥调不仅误导了一般民众,同时还被资产阶级反动派利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针对不同时期俄国自由主义、机会主义的重大斗争,列宁从最基本的理论层面,揭示出机会主义的哲学根源,这样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社会民主党开展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一,列宁首先批判了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和主观社会学的错误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而米海洛夫斯基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且并没有什么发展的社会,也就“根本谈不上把社会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他重复着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歪曲,不承认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新发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缺乏科学性,所以,马克思没有自己的哲学。他还借口唯物史观“一直没有被科学地论证和检验过”来否认马克思这一理论,并把《资本论》看作一部经济学著作,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过分突出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列宁通过对《资本论》的框架和内容分析,论证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说明了《资本论》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证,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列宁指出,像达尔文揭示出生物间的变异和承续关系,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基础之上一样,马克思探明了社会不是由偶然性决定的、机械的个人组合,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列宁提出了正是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论断。列宁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歪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目的,意在批评俄国民粹派,由于坚持唯心史观的主观主义方法,看不见俄国自1861年改革后多数人破产和少数人发财的现状。而社会民主党人则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的贫困。
其二,列宁批评马赫主义者“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宣扬所谓的哲学“无党性”还美其名曰是“新哲学”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经验批判主义表面上宣扬哲学无党性,其实质上是在反对辩证唯物主义。他批评马赫主义者试图用各种术语、定义、烦琐辞令、诡辩字眼等,掩盖哲学问题上两条基本路线的斗争。马赫主义者以模糊不清的所谓“实在论者”,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马赫主义的观点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清除掉的繁琐垃圾,而马赫主义者又用上了,实在是荒谬至极。列宁对事实上马赫主义在哲学上“无党性”的目的,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社会民主党内的马赫主义追随者,他们的错误思想给党内带来了思想混乱,这将会削弱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
(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列宁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涉及范围最广泛的斗争。列宁在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中,较早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问题。
1.列宁批判孟什维克派的建党原则
在入党条件上,马尔托夫等人提出只须承认党章、党纲,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不需要加入任何党组织。此外,马尔托夫等人反对民主集中制,将列宁的建党原则污蔑为“农奴制”,推崇无政府主义的自治制。究其实质,他们不过是想建立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缺少组织和纪律、毫无战斗力却可以容纳各种阶级成分的人的联合体,使党丧失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用,显而易见,马尔托夫等人是想构建一个伯恩施坦主义的改良政党。这种散发着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想的建党思想,自提出后,就在孟什维克所掌握的机关报的宣传下得到大肆传播。列宁为抨击孟什维克主义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在1904年5月发表《进一步、退两步》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划清了与修正主义政党在组织原则方面的界限。
在列宁看来,马尔托夫等人关于入党条件的认识本身就是错乱的,用阶级和党来混淆视听,无视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队伍”这一根本性质和“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战斗司令部”这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止机会主义分子鱼目混珠,首先应该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阶级觉悟高的党组织,因此,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党,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一个党组织,以此保证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向党组织靠拢,不掉队。同时,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上,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反对将两者对立开来。特别是在俄国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党章草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建党问题上的胜利。
2.列宁对孟什维克派在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方面的批驳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孟什维克派提出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自然由资产阶级担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需配合资产阶级听从其调遣,而不是与资产阶级背道而驰。与之同时(他们)提出,资本主义在未发展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和平的方式来改良沙皇专制制度,而不能将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这使孟什维克派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另一方面,这件事也倒逼布尔什维克党把制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提上日程。基于此,为了揭露和清算孟什维克派带有投降倾向的机会主义路线,阐述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宁写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战文章,尤其是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中,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一条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工农联盟、武装起义、工农民主专政以及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在俄国革命问题上,列宁认为俄国的革命本身既反映着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也反映着无产阶级的发展需要。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领导的革命可想而知是不彻底的,他们只想在不触动旧制度的基础上稍加改良。而无产阶级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榨,从而促进本阶级的发展与革命力量的建立,必须争取和巩固革命的领导权。
1903年到1908年这一阶段,列宁同孟什维克的斗争集中在建党和无产阶级革命策略这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是围绕着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焦点进行的。如同反对经济主义的斗争一样,反对孟什维主义的斗争也同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在与民粹派思想的斗争中,列宁指出民粹派是维护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具有进步的和反动的双重特性。在处理与这种派别的关系时,必须坚决批判其理论上的反动性质,但也要充分注意到“在否定这些理论具有任何社会主义性质时,在反对它们的反动方面时,不应当忘记这些理论的民主主义部分”[1]257。
(三)批判资产阶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俄国国民笃信宗教,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列宁认为,宗教是一种鼓吹超自然神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实际上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鸦片。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一方面让人们忍耐和顺从,并告诉他们要心甘情愿地被剥削将来灵魂才会上天堂,另一方面,他们却利用无产阶级的这种心态对他们进行巧取豪夺。对资产阶级宗教批判是在俄国特殊的宗教环境下的特殊斗争。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不仅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而且还必须善于同宗教做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找到群众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不能仅仅做反宗教宣传,要紧密联系消灭宗教社会根源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列宁考虑到两个问题:其一,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如果不从经济的、社会的方面找原因,斗争是不能彻底的。其二,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宗教氛围浓厚,直接开展反对宗教本身的运动,极容易遭到底层工人、农民和革命联合派抵制。“造神派”认为,既然广大群众笃信宗教,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一种新宗教呢?他们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关系,鼓吹创立一种新宗教,即“劳动宗教”。列宁批判“造神派”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相调和,使科学社会主义带有信仰性质的错误观点,揭示了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是人民的鸦片”。造神说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出现,是因为“俄国资产阶级为了反革命的目的,需要复活宗教,唤起对宗教的需求,制造宗教,向人民灌输宗教或用新的方法在人民中间巩固宗教。”[2]89列宁揭露了造神说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点的本质区别。对造神派的荒谬观点,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要坚决与他们决裂,丝毫不能调和。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清算
列宁之所以要专门针对革命内部的修正主义开展斗争,是因为对于直接的资本主义式的对立,社会民主党公开与之进行坚决地斗争就行了,而那些隐藏的、羞答答的,口头上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的修正主义者,对革命的打击是最具危害性的。
(一)在与经济主义斗争中,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列宁指出经济主义所谓的“批评自由”企图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折衷主义和无原则性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包括反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全部理论体系。俄国经济主义倒向伯恩施坦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解除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武装,把社会民主党变成“从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3]6
而俄国社会民主党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摧毁横跨欧亚两洲的“反动势力的最强大的堡垒”,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列宁在批判经济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马克思在1852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说过,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明,他的贡献是“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已无需再争论,而俄国经济派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们混淆经济利益和经济斗争的差别,提出把经济斗争作为首要任务,来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列宁指出经济派崇拜群众性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的错误,认为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经济斗争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达到。同时,列宁还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宣传社会矛盾缓和论,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荒谬的错误进行了斗争,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明确列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4]188
(二)列宁与召回派、取消派进行斗争,维护党的内部思想统一
1905-1907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俄国的革命力量因沙皇反动政府的镇压而受到重创,沙皇政府通过围剿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抓捕部分社会民主党成员,并将国家政权再一次掌握在自己手中,俄国社会的革命形势也步入了低潮。反革命势力的暂时胜利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思想涣散、信念动摇的状况,一部分以马尔托夫、波列特索夫为首孟什维克成员开始脱离社会民主党而转移到为合法的组织而斗争中,形成了“取消派”。列宁认为,无论是取消主义还是召回主义,他们都是社会民主党内的两个极端,都是在瓦解党。
1.对于革命形式的判断
列宁指出,取消派和召回派都未看清“六三政变”后他们所追求的“立宪革新”仍然是一种专制制度。列宁在对俄国的革命形势认真分析后指出,俄国虽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尚未完成,革命高潮还有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再次席卷而来,但是这种可能性不会像革命前那样变成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了。
2.对合法斗争与秘密的社会民主党的态度
依托俄国目前的社会背景,取消派将合法斗争看作是一种主要的活动方式,同时认为秘密的社会民主党已不再需要。而召回派“以革命之名行反革命之实”,极力反对合法工作,极力推崇革命活动。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列宁辩证地分析秘密的社会民主党与合法斗争的关系,列宁认为秘密组织是合法斗争的基础,而合法斗争只是社会民主党开展活动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合法斗争只是为秘密的社会民主党服务的一种工具。特别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和巩固党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合法斗争开展党的组织工作,引导成员和群众积极开展斗争,并在此基础上揭露其机会主义者的虚伪面纱。列宁指出,依据革命形势综合推断出适合的革命方式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召回派”对此却一无所知,只是教条式地将布尔什维克党的口号作为革命形势的判断,将暴力革命看作通向革命成功唯一手段。在列宁看来,在社会民主党人在选择斗争方式上要坚持革命原则,但并不能盲目地否定合法活动的重要作用。
3.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
列宁批评取消派试图用“广大阶层”来代替党、取消党的观点,分析了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之间的包含关系。1913年列宁在《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中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自成立以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动能力,在最反动的时代都保存下来了,并且能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形式,根据时局要求而更改这种形式。但他的立场是鲜明的,能始终“保持它的方向、它的思想政治原则和活动内容。”[4]33而取消派否认党在革命中的巨大力量,主张取消党及其党的领导。列宁批评取消派关于党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出取消派混淆了党和阶级的不同定位。列宁认为,广大无产阶级尽管人数众多,但力量不一定强大,只有先进分子形成的组织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党是具有自觉性的、具有统一意志,并且把自己意志变成阶级意志的组织。党必须要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的利益,吸取其中的优秀力量。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政党的任务,即“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5]41无产阶级政党要起到先锋战士的作用,在革命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
列宁不是抽象地、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而是辩证地分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他认为,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同时,无产阶级要建构起自己的意识形态,因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谓有超越阶级的、全民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一)无产阶级政党要建立自身的意识形态必须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他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02年,他发表了《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在文章中,他不仅批判了经济主义的工人运动自发论,同时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和工联主义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使俄国社会民主党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1902-1905年是革命的高涨时期,这时候出现了孟什维克分裂党的活动。列宁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在《进一步 退两步》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他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及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思想,竭力维护党的统一,防止党内分裂。列宁认为,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抢夺意识形态阵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顺利传播。他指出,90年代的民粹派不仅抛弃了旧民粹主义的革命纲领,而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在批判攻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同时,还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在俄国革命发展中,列宁推动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建设。在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前夕,列宁以马克思逝世30周年为契机,撰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文章,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归纳,而且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
从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直到十月革命胜利。这一时期,俄国革命经历了高潮与低潮交错的阶段,列宁在革命低潮和高涨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阶段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反映在党内思想斗争上。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主要集中于1908年到1912年期间。当时,在党内出现所谓的“召回派”和“取消派”两种极端的思潮,还出现了对革命悲观丧气的“造神说”、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等,严重干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纯洁性。
为了澄清思想上的迷茫、混乱,列宁从两条战线进行了思想批判。一方面,他批判立宪民主党用迷惑手法,诋毁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攻击革命民主派的错误做法。列宁说:“立宪民主党所攻击的实际上是群众的民主运动。”[3]171他揭露了立宪民主党试图利用、拉拢、腐蚀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列宁发表了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为代表的批判各种机会主义的文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沿着正确革命道路前进,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此外,列宁还利用第四届杜马选举的机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了政党的阶级本质。
(二)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把无产级意识形态“从外面灌输给工人”
无产阶级革命群众所进行的自发反抗常常是从其自身所处的处境出发,因而反抗往往带有朴素、直接、片面的色彩,他们满足于一些具体利益改善的诉求,仅仅只能代表某些个人利益,很难对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地位、作用乃至命运做出精准的判断。他们的思想受制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普遍的社会主义意识,那么,如何将知识分子创立的理论成为广大工人阶级普遍的阶级意识,并进而转换为广大革命队伍的精神武器,从而解决理论与工人阶级的实践相对立的这种状况呢?列宁认为,只有通过灌输,把先进理论“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4]76,这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狭隘视野才有可能被工人突破,社会主义理论、阶级觉悟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这样工人阶级自发性意识才有可能被超越。列宁指出,如果只停留在经济斗争和实现工人暂时的经济利益这种工人的经验层面,是有局限的,要“提高全体工人的觉悟水平”要有思想层面的教导。工人阶级需要理论灌输,从而提升阶级意识。但承担灌输的任务,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政党,他们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集合,具有反思和斗争的能力。二是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虽然比较多,但是他们革命不够坚决、彻底、具有动摇性。三是在列宁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大多已经建立,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和成熟,完全有能力进行理论的灌输。党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灌输,做“思想领导者”。工人自发而不加引导的斗争是不可取的,要用理论武装工人,对工人阶级进行持续不断的理论灌输,避免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对思想领域产生不良的后果,进而对革命队伍意识形态的安全产生威胁。
(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917年初,俄国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内矛盾激化到顶点,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二月革命后国内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苏维埃政权和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列宁根据当时的革命实际情况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阐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战争的态度,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无产阶级带领贫苦大众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1917年10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带领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实践呢?列宁带领人民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式和资产阶级复辟思潮的影响,列宁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著作,针对考茨基宣传错误的机会主义思想,献媚机会主义、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叛徒行径”,他指出,“考茨基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第二国际各种矛盾的社会产物,是既要在口头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要在实际上屈服于机会主义的社会产物。”[5]336
随着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开始从强调意识形态斗争转向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要建构起自己的意识形态,需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建设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经济建设。“应该首先把群众同国家经济生活的建设联系起来。这应该是每一个宣传鼓动员工作中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谁领悟了这一点,谁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来。”[6]450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在宣传意识形态理论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只有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在传达这种思想时,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7]279再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扬弃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此提升其科学性。列宁批判那种把无产阶级文化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最后,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利用多种载体和各种方式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列宁通过创建宣传工作机构组织、加强学校宣传、重视出版党报、杂志等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各级组织和团体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列宁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列宁全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列宁全集(2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列宁全集(2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列宁全集(3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列宁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贾淑品、孙自胜,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长白学刊》2021年第1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