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孔子说:我年轻时比较贫贱,所以会干许多君子所不齿的“鄙事”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论语漫笔》

作者:舍之藏(原创)

第二章 吾少也贱

孔子曾对自己年轻时有过评价,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6]”,《史记》里的记载是“孔子贫且贱”,因为孔子的少年时代其家族已经从诸侯降至士族,身份卑下,为了养家糊口和生存,不得不从事许多微贱的劳动,做士卿君子所不齿的农、圃、医、卜、乐、百工等卑贱之事。当然孔子后来调侃说“吾不试,故艺[ 9.7]”,意思是我因为没有被召用,所以才学得很多技艺。至少说明孔子少年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身份底下,生活艰辛,正是这种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学会了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抗挫折的本领和秉性。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先祖是商王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在宋国,微子启死后,弟弟微仲继位,就是孔子的先祖(“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这时他们已经从王室转为诸侯。

及其先祖弗父何本当继位为宋公,但却让位于他的弟弟,于是他们就由诸侯转为公卿。其六代先祖孔父嘉,因宋国发生政变而被杀害,其子孔防叔投奔鲁国已失卿位,降而为士。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曾为鲁国郰(zou)邑宰(地方长官)。叔梁纥是一名武将,以勇名世,力气过人,《左传》记载他曾在一次战争中力举城门,而保士兵脱身。叔梁纥娶施氏,生九女无子,妾生一子名孟皮(孔子同父异母哥哥),跛足。于是60岁的叔梁纥又娶20岁颜征在,祷于尼丘山,史书称之野合,应该是纳妾之举不符合当时世俗礼仪。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死了,孔子和他母亲在家里不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所容,母子俩只好移居娘家曲阜阙里,艰难地讨生活。

山东曲阜孔庙孔子故井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其母颜征在去逝,因生前未告诉孔子其父亲坟墓所在地,所以孔子母亲死后,就暂时浅厝在鲁城街道五父衢的路旁(以便日后为父母合葬),可能是他行事谨慎吧!后来同邑人挽父的母亲指认给孔子其父亲墓地的位置,孔子才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随后,孔子服丧三年。

就在这一年,鲁国大夫孟僖子卒,死前告诫后嗣孟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劝诫向孔子学礼,后才有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师于孔子。

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qi)官氏(一说并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孔鲤,当时鲁昭公派人送鲤鱼以示祝贺,孔子甚感荣幸,便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这几年,孔子当过季氏家仓库保管,管理有序;当过牧场管理,牲畜繁衍(“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富蕃息”)后与南宫敬叔去洛阳学周礼,并拜见老子,“自周返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从洛阳返回后,求学的弟子才逐渐增多起来。

30岁时,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景公见孔子问秦穆公如何才能称霸诸侯之策。

35岁时,三桓乱政,鲁昭公逃奔齐国,随后鲁国内乱,孔子作为私塾老师也逃到齐国,应聘高昭子家臣,方便接触齐国国君和上层大夫。在齐国这段时间里,孔子与齐大师探讨乐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后因受齐大夫诬陷迫害而返回鲁国。《论语·微子篇》是这样记载的:齐景公谈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18.3]”)孔子行。

可以说孔子50岁之前,鲁国三桓僭礼,家臣叛逆,社会动荡,主要以私塾为生,不政不仕。

51岁孔子出任中都宰,治理一年,“四方皆则之”,四方国家都效仿学习,随后,孔子为司空、大司冠,55岁摄行相事,进入事业的巅峰。

所以,这一段经历,实际上主要是孔子少年、青年、中年修身立命的阶段,从少年随母迁居“阙里”、青年习礼并从事司吏职,30岁从周返鲁后兴办私塾、51岁开始从政,显露出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未完待续)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