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综述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 ;社会服务对象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发展潮流;之后讨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和影响,并尝试对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进行简单评价。本文意在更为全面的了解后现代思想对社会工作的综合影响,促进社会工作良好发展。
目录
一、背景简述... 3
(一)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困境... 3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简述... 4
二、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6
(一)积极启示... 6
1.坚守社工的专业使命... 6
2.追求真正的平等状态... 6
3.尊重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体异质差异... 7
(二)不利影响... 7
1.与社会工作核心目标偏离... 8
2.有可能导致新的霸权... 8
3.理论与实务有一定距离... 9
三、对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评价... 9
(一)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 9
(二)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优势... 10
(三)综合评价... 10
一、背景简述
(一)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困境
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主要要求社会工作者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要尽量把个人主观情感排除在外,客观地去分析案主的问题。但是,观察和分析都难免包含个人的主观立场。更为明显的是在问题解决阶段,如果一味坚持“价值中立”的态度,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忽视了案主的价值视角[1],进而阻碍专业关系的良性发展。于是社会工作便陷入“价值中立”、“问题界定”的困境之中。
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强调“案主自决”的原则,案主是具有自我尊严的个体并且要自我决定。但是服务于案主,使其自决是一个既需要耐心又花费时间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的耐心和精力的有限,往往会出现违反社会工作价值的做法,类如“家长作风”。[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把一个抽象的价值具体化或操作化就会经常产生矛盾、出现问题,使社会工作者遭遇“价值两难”的情形。
除此之外,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思维,设身处地站在案主的立场上来体会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好“反移情”,最大限度不将自己过去曾经受的压迫、冲突或不舒服的经验和情绪投射到案主身上,以免影响服务效能。两相矛盾的结果便是导致“没有情感投入做不好工作,情感投入过度又会把关系搞得一塌糊涂”[3]。
现代主义的社会工作强调人的权利、自由、自决和福利,然而,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可能作为社会设置用以维持社会稳定的手段,运用主流群体的权力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案主进行所谓的“形塑”和“限制”,从而沦为当权者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背离了社会工作原有的专业使命和职业道德,即对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和对社会公益的捍卫。[4]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简述
后现代主义是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对整个西方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内部也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从总体来看,后现代主义的多数理论家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把它作为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取向和思维方式。[5]后现代主义强调从微观层次去解构社会,以便把人们从社会的制度、结构、实践、话语等方面的结构化和压制中解放出来,它拒斥一致性的预设和因果二元论,推崇多元性、碎片化和不确定性,强调“结构”这个概念。在一个被后现代理论家解构的社会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众所周知,西方富裕社会和消费文化带来的并非安宁和稳定,在其掩盖下的社会矛盾和种族矛盾更加尖锐,产生了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发展运动和后来居上、经久不衰、席卷全球的环境保护运动等等。[6]
对于后现代的社会工作的定义, “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应指“接受后现代视角并适合后现代条件的社会工作”。[7]后现代社会工作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多元公正;重视社区工作;关注边缘群体;注重案主参与等几点。
首先,后现代主义破除了现代主义对社会真实性和真理性的一元认识,对束缚人和人的发展的理性化过程予以了解构,重置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关系。体现了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还体现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其次,后现代不但重视社区共同体的发展,而且主张社区之间的协调,这有益于不同社区之间的沟通,有利资源互惠,合作性解决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后现代主义尤其重视作为社区的国家间的协调;另外,后现代社会工作代表人物福柯主张通过边缘群体的话语政治和微观的生物间斗争, 来摆脱权力束缚中创新欲望形式和快感形式来重塑躯体,鲍德里亚更是把肩负推进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使命的希望,寄托在黑人、妇女、同性恋者等现代社会边缘群体身上,他们可能性地提出了边缘群体获得解放的途径。[8]最后,后现代提倡的案主参与是要“真正让案主说话” ,案主自我的觉醒,自主的思考,主要看重的是案主自我话语权力的主导地位,努力使案主自己建构真实性的问题。
二、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启示
“后现代是社会工作的一杯凉茶,它提醒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9]。在后现代思潮中,我们应该多去反思其中的质疑与批判,里面的一些东西是我们值得去挖掘的,从中能获取有利于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积极启示。
1.坚守社工的专业使命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及其从业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丢弃了作为社会良心的神圣使命,离弱势群体与社会问题越来越远,成为“背叛的天使”。[10]这主要在于社会工作者对话语和专业化背后权力关系的麻木,以及专业霸权地位带来的身份提升、薪水提高等各种特殊利益及其带来的安全感与舒适感的诱惑。回归和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必须时时警醒专业霸权背后的权力关系,必须扬弃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习惯,不断重新定位社会工作的社会位置,确保对专业价值与使命的忠诚。
2.追求真正的平等状态
社会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和面对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工作角色和关系,追求尽可能的真正平等的状态。服务对象并不是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弱势者。我们要增权于服务对象,放下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专家意识,放下我们“操纵”服务对象的想法,加强对于平衡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个体地位的认识。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案主自决这一点,不能越权,替代案主去决策(自决是有条件的:要有丰富的资源和选择的余地;决策者要对自己的选择及其意义有充分的了解与理解;决策者要对自己的真正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决策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选择有可能带来的风险)。[11]两者应互为中心和主题,互相学习,互相批判,互相进步,最后互相影响和改变。
3.尊重社会普遍利益与个体异质差异
社会工作理念中尊重个体差异与个体个性的必要性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个说法不意味任意放大特定个体的需要,而对其他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同利益置之不理。特定成员的异质特征与社会普遍利益的并不矛盾,二者互为依赖,相互融合。一个公平、公正、、法制、民主的社会是能够让每个社会成员保持自身异质并发展个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反之,尊重每个个体异质性的基础上,社会利益能够更好实现并受惠于民。社会工作者需要权衡好尊重个体异质性与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尽力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不利影响
在我们去不断的研究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的过程中,要有一种扬弃的精神,辩证的去对待后现代思潮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后现代社会工作不可能对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完全正面的影响,对于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更要警惕。
1.与社会工作核心目标偏离
后现代主要聚焦于微观的视角,否认客观事实与普遍标准的存在。由于社会工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社会公平和公义是以宏观为基础的,否认宏大叙事相当于偏离了社会工作已经坚持多年的核心目标和理念。社会工作如果偏离健康发展的方向和理想,很可能会沦为强势“利益集团”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宏观视角的回避和否认,会导致社会工作者对宏观分析的忽略。然而如果没有宏观分析,社会工作者就无法更好的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就会影响到服务的整个事前评估。
2.有可能导致新的霸权
后现代主义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价值对弱势群体的压制和型塑,社会和制度应该为案主的问题的产生负完全责任,案主只是受害者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然而,一个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这样的观点,极有可能会过分纵容个体而危及他人利益,产生或制造新的霸权。
案主与主流价值对立,势必会影响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带来政府的压制和舆论的谴责,降低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给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带来困难。
3.理论与实务有一定距离
众所周知,后现代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抽象思考,对于具体的实务操作考虑较少。由于后现代的很多观点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所以在应用于社工实务的过程中,理论现实会有一段差异。“他们(前线社工)必须在不友善的环境里平衡服务对象自己、家庭、服务机构和整个社会的不同需要,而且还要保持专业完整性和对专业使命的忠诚,以及个人生活与精神健康。他们需要的不是(后现代的)解构及其所导致的混乱,而是究竟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12]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后现代的思想时,要注意不要拉大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前线实务之间的距离。
三、对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评价
(一)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有反中心主义的缺陷,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试图消解中心,破除独尊,解放局部,重视边缘,寻求将多样性结合在一起的实务方法。在他们看来,建立在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权威主义基础上的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特征;[13]反理性主义的缺陷也是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是一种不相信理性的理论,无法认识到理性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只依赖有限的理性去恢复工作对象的社会生活能力,那么,与社会工作者是不能用非理性的方式去进行助人服务的这一点产生矛盾。
(二)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优势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传统的社会工作由于专业化和科学性的要求,忽视了人的需求,扭曲了社会现实的面目。而后现代社会工作,可以冲破二元对立的束缚,重视人的价值,话语的力量;另外,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所强调的平等的合作与沟通、关系的建构等观点已经广为接受,而且其反思性的本质又是非常适用于社会工作的[14]。
(三)综合评价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当代社会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总体上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时期,不同的理论流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思想碰撞。学者和实践者都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哲学背靠、理论立场和实践模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受惠于这样一种论争的局面,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功能和专业地位。[15]”
对于后现代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应该是利用其批判精神来检视我们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不足,扬弃的思想应该贯穿在运用的始终。后现代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缺陷,所以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1] 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C]. 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和清.专业的确信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 高良荃 于 雪.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模式的双重影响. 2010
[5] 赵 茜.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2007
[6] 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社会,2006,(1).
[7] 陈 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2011.6
[8] 乐国林. 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之下的社会工作.2002
[9] 张和清.专业的确信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
[10]阮曾媛琪.从社会工作的两极化看社会工作的本质[C]//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117~ 118.
[11]董云芳.后现代对社会工作的质疑、启示与消极影响.2007.1
[12]JimIfe.Postmodernism,CriticalTheoryandSocialWork[C]//BobPeaseJanFook.TransformingSocialWorkPractice.Australia:Allen&Unuin,1999.
[13]王瑞华,杨贵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与启示.2006.8
[14]乔纳森.H.特纳,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5]吕顺.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简述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