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媒文章:“多极化”或成今年地缘政治热词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参考消息网4月26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19日刊登题为《世界真的远离美国了吗?》的文章,作者是戴维·华莱士-韦尔斯。全文摘编如下:

去年的地缘政治热词是“多重危机”,这个词似乎概括了一连串的全球动荡:新冠大流行、战争、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去全球化、通胀和全球债务。

今年对应的词可能是“多极化”,用来形容脆弱、多变的全球局势:美中竞争加剧似乎给世界舞台上富有创业精神的“演员们”提供了外交和经济机遇,这与半个世纪前的不结盟运动形成历史呼应。

本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做了一个似乎打破惯例的大动作——宣布欧洲应该成为国际舞台的“第三极”,并对在乌克兰问题上追随美国表示怀疑,这让盟友们感到震惊。

但最戏剧化地无视美国领导地位的全球领导人是巴西总统卢拉。自今年1月重新掌权以来,卢拉一直在全力重塑世界秩序。他拒绝谴责俄罗斯,不顾美国制裁允许伊朗战舰在巴西港口停泊,计划与阿根廷探讨某种可能成长为类似“拉美欧元”的共同货币,率领数十位巴西商业领袖前往中国签署多项双边协议。

也许这些举动不应令人感到意外。但如今卢拉和马克龙看起来不像是抢着风头说话的世界领导人,而更像是新兴的、更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的化身。

对于眯着眼睛、视线模糊地观察后疫情时代世界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场景看上去也许有些令人迷茫。上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半开玩笑地抱怨说,站在所谓“历史正确的一边”的美国正在变得“孤单”。他还表示:“人们越来越接受碎片化,而且可能更令人不安的是,我认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美国)的碎片可能不是最好的。”

但美国人对于巨大转变的恐惧可能夸大了变化的规模。这反映出我们倾向于依据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单极”预测,还是过去十年的“两极”预测)而不是过去的基准来评估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

比如,这真的是一场新冷战吗?尽管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但我们绝大多数的手机、太阳能电池板中的大部分材料,以及美国人使用的大部分抗生素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我们真的在见证去全球化吗?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多只是轻微下滑,尽管存在一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并不是说没有变化发生,或者说这些变化不具有破坏性,只是在我们急于为不久的将来塑造一番叙事的过程中,一些故事可能会先于一些事实。我认为,这是“多极化”作为一个理念的优势之一,它并不是一张已经完成的新世界体系地图,而是一份关于漂移方向的声明。

对美国人来说,这种漂移可能让人感到沮丧。就像我的同事罗斯·杜萨特上周写的那样,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对美国的看法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俄乌冲突只是稍微削弱了原本稳定的下降轨迹。根据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研究所去年秋天发表的题为《分裂的世界:俄罗斯、中国和西方》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的舆论更支持俄罗斯而不是美国,即使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也是如此。

但这一转变的一个奇怪特征是,根据一些关于全球地位的常规衡量标准,美国的全球地位并未大幅下滑。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在一篇关于美国“惊人的经济”的封面文章中强调的那样,不论美国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是什么,也不论美国人自己对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有多么悲观,按照最高经济标准来看,美国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巨头。

俄乌冲突已经改变了许多东西,不只是在东欧或任何一方的盟友之间,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俄乌冲突的影响可能会加剧,而且目前看来,它似乎不会很快尘埃落定。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