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抗战史上的今天:日本政府公然拒绝《波茨坦公告》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1945年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中、美、英三国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公告》,称宣言无异于开罗会议,日本政府毫不关心,拒绝投降。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什么是《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宣言》,该公告是在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亚太战场屡遭失败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当时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认为可以不借助苏联力量而使日本投降,在此情况下,美国由急切希望苏联对日作战,转为担心苏联的介入影响其独占日本和在远东的战略地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发表公告,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将共同致力于战胜日本、履行《开罗宣言》并敦促日本投降。

日本政府先公然拒绝 后被迫接受

日本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7月28日,日本首相铃木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不管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始终根据既定方针,向完成大东亚战争而迈进。发誓军方要在本土进行“陆上特攻作战”,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铃木首相发表声明,称中、美、英三国宣言无异于开罗会议,日本政府毫不关心,拒绝投降。

△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

第二个阶段,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0日通过中立国瑞典及瑞士政府向中、美、英、苏四国照会,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日本宣布立场态度不明导致吃下苦果

在《波茨坦公告》发布之初,就使日本政府内部产生了争论,外相东乡茂德等人认为,战争已经难以继续,这一公告是日本接受和谈的机会,因此决不能公开拒绝。而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等军部高官却要求立即公开驳回盟国要求——谁都知道,战争的结束,就意味着军部势力将被彻底摧毁。在此情况下,为折衷起见,日本政府最终决定采用不予公开置评的方式——即日语中所谓的"默杀"一词。然而,在公开宣布立场时,这个本该被翻译为ignour(意为"忽略"或"无视")的日语词,却被翻译为reject(意为"拒绝")。

△日本政府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

走投无路 日本投降

根据战后档案显示,正是在获知日方拒绝《波茨坦公告》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后决定对日投掷原子弹。8月6日和9日,美机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也正是在9日这天,在日本决策层会议上,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提出,日本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战争,除投降之外别无他路。

(来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