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仇敌·仇对·仇虏·报仇·仇恨·仇视/好仇·仇匹·仇偶”两读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人名“仇览·仇台·仇士良·仇甫·仇远·仇英·仇莫·仇养蒙·仇鸾” 的“仇”读“qiú”

仇1.chóu。1)含义。(1)仇敌、仇对(敌对的双方)、仇虏(被俘的敌手)。(2)报仇、仇恨、仇视、官报私仇、疾恶如仇、旧恨新仇、亲痛仇快、深仇大恨、同仇敌忾。2)姓氏。(1)单字姓。Chóu。窦学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第1版,第85页):“仇姓的‘仇’,由雠(chóu)演化而来。”《现汉》有“雠”同“仇”之说。(2)复姓。(1)仇尼:源于姮姓,《世本》作“媨姓”,亦疑为姬姓,出自东周末期白狄仇由氏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载有南朝宋的仇尼道盛。360安全浏览上的新兴媒体清一色的注音为“chóu ní”。(2)仇吾:又作仇由、仇繇、厹由、厹犹、仇犹、夙繇。《通志略·氏族略二》:“韓子云:仇吾国为智伯所灭,因氏焉。或作仇繇。”《中文大字典》载:A.《姓氏词典》据《路史》注云:“仇繇之后,有仇吾氏。”B.《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万姓统谱》云:“韩子云,仇吾国为知伯所灭,因氏焉。”“仇繇”“仇吾”是否一人暂且不论,“仇吾”为复姓大体上可信。知伯,即智伯,其为荀首之子,智氏家族第二代宗主荀罃,智武子。仇由,亦是国名、地名,在今山西盂县东北。(3)〔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收有除过收有“仇尼”“仇吾”外,还收有复姓“仇劦”。3)地名。仇池。a.古郡名,在今成县西北洛谷镇。b.山名,因山上有“仇池”得名。在甘肃省成县西。

2.qiú。1)含义“伴”。《说文解字》:“二人平等友谊”。(1)匹配;合也。如:好仇(A.好同伴。B.好配偶。C.好逑)、仇匹(A.同伴;朋友。B.配偶)、仇偶(匹偶;意气相投的伙伴)。《尔雅·释诂》:“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经·周南·无衣》:“公侯好仇。”《诗经·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礼记·缁衣》:“君子好仇(同“君子好逑”)。”〔汉〕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十》:“携我好仇。”(2)作伴;配偶《易·鼎》:“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三国·魏曹操《浮萍》:“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了夫君的伴侣)。”2)姓(Q iú)。源头多,主要是:《元和姓纂》载。夏诸侯仇吾氏、商为仇国(旧址在今南阳)后人(春秋宋哀公的曾孙,宋愍公时任宋国大夫)有仇牧,仇姓人奉仇牧为始祖。历史名人有:桓帝延熹年间河南考城人的大孝子仇览,〔东汉〕百济国王仇台,〔东汉〕陈留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多次辞官的明贤仇莫;唐代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著名宦官,“甘露之变”主要组织者(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的仇士良;《资治通鉴》记载之在象山起义的唐代人仇(裘)甫;〔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文学家仇远;明朝著名画家仇英,明代孝子、陕西人仇养蒙;〔明〕陕西镇原(今为甘肃)的总兵仇鸾。3)地名。《民国岱山镇志》载有的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岱西镇仇江门〔原称“求港亹(mén:山峡中两岸相对如门之处。另音“wěi”缓慢流动,无止无休.,形容孜孜不倦)”〕社区。还有: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街道仇家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仇桥社区;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仇家店村。

3. Cún。(陕西)《富平县志(1994年)》:“仇姓,音Cún。”〔清〕张澍《姓氏寻源》:“陕西省有仇姓者,音‘Gún’ 。”有学者考证,此“Gún”音为“Cún”之误。

4. Q iún。(四川)《梓潼县志(1999年)》:“仇姓,音(乔Q iún)。”

举例:

《现汉》两音,“qiú”音里仅作姓。上述为《辞海》《汉语大词典》音义。均无收进的复姓“仇尼”读音,待考。360安全浏览上的新兴媒体对“仇(qiú)”的义项之“仇”字,大多误注为“chóu”。仅举几例:

①“好仇”误注:360问答(2016年3月24日)、查字典(2023年7月6日)等新兴媒体,将“好仇”“公侯好仇”“携我好仇”中的“仇”误注为“chóu”。

②“仇匹”误注:360百科、360国学、汉语词典(2023年8月19日)、乐乐课堂(2021年3月15日)、天奇教育(2022年7月19日)、云查词典大全(2024年3月18日),将“仇匹”误注为“chóu pǐ”。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