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 (上)
学习的过程有五个环节“学问思辨行”
很多人学习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上,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学员们,学习的过程有五个环节“学问思辨行”,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一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忽略了其余的四个过程“不爱问,不爱反思,不爱辨明,不爱行动”。
这样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想成为优秀人才就难上加难了。
下面是学员张YM发来的邮件,让我感触颇深,我相信很多学员在看博客的过程中,一定是看完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后就不了了之了,而一个人想要越来越优秀,一定是觉得有道理后,
会问(我有什么不懂的吗?)
会思(我会是这样的吗?)
会辨(说的真的对吗?)
会行(我一定要去做!)
会坚持行(我做完以后根据结果一定改进!)
接着再“学问思辨行”,形成循环!
做家庭教育行业多年,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我们是帮助学员养成这样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是“学习过程的习惯”。
张YM已经开始“反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再能进步就好了。希望张YM再写一篇文章,把以下这几句话重新“学习”一下,在每句话后面加几个问题:
“我是怎么理解的?”
“我以前错在哪里了?”
我应该怎么去做?1-2-3-4-5”
“不明白的就问老师”
“我什么时候开始做?”
“我做了之后结果是什么?”
“我需要改进吗?”。
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而不是养成“学”的习惯。
郑老师:
刚刚拜读了您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文章使人明白了“要用真心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去关注而爱护孩子”等道理,为加深对“家长要信任孩子”的理解,暂先把您提示的重要观点摘录如下,提醒自己今后注意。
于是把我的教育武库里所有的简陋兵器全部搬出来向他开火。(反思:有多少次当孩子“犯错” 时我亦是这样黔驴技穷的“开火”?)
由于我没有把瓦洛佳的坚定性当作孩子应有的坚强不屈这个好的品质,而是错认为固执不肯悔悟,我便想把他的倔强态度扭转过来。(反思: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直奔目标而去。)
教育者不应当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真正的教师要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反思:看来,教育者不能做武断的“法官”,而要尝试做孩子的“律师。
(未完待续......)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