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守护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

这是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原件藏于中央档案馆。

珍贵的文献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起点。而它们得以留存,多亏了一位叫张人亚的共产主义战士。

张人亚

1898年5月18日,张人亚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泰邱乡(今宁波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守和,字静泉,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张爵谦还是克服困难,送儿子到镇海去读书。张人亚也是7个姐弟中唯一一个上过中学的。

1913年,15岁的张人亚辍学到上海当学徒。当时金店银楼业工人的月收入远低于上海的平均工资,生活十分艰难。张人亚目睹了当时“中国工商界的黑暗”。

1921年,年仅23岁的张人亚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在“二大精神”指引下,在党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分部的帮助下,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于1922年9月成立,张人亚出任俱乐部主任。随后,张人亚领导工人开展了长达28天的罢工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1924年10月,张人亚奉调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白天上课学习,晚上站岗放哨,周末参加义务劳动。一些革命领袖的著作如《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张人亚爱不释手、一读再读。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在上海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张人亚,平时喜欢看书,有意识地保留了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等重要物品。这些珍贵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随时可能“暴露”。如何安置?思忖再三,张人亚作出决定:放到老家霞浦去!

1927年年末的一个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文件书报,悄悄地从上海来到霞浦祠堂后的老家,走进父亲的房间里。把事情交代完以后,他又趁着夜色返回上海。过了几天,张爵谦向邻居抱怨,他的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在霞浦镇东面的长山岗上,老人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家把这些文件用油纸精心包好,秘密藏进空棺。为了安全,老人家并没有将儿子张静泉的全名刻于碑上,只刻了张泉两个字。

张爵谦苦苦地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50年,再没有得到儿子任何消息的老人家才把这批珍贵的文献取出捐献给国家。这其中,有一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铅印小册子,它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小册子包含10个文件,以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最珍贵。还有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等重要文件。1956年,张爵谦老人病逝。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登载《追悼张人亚同志》

几十年来,张人亚的亲属从没放弃寻找他的下落。2005年,亲属们查到一份1933年1月7日的《红色中华报》,报纸第三版左下方刊登了一篇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家人才知道张人亚早已因公殉职。

张人亚后来离开上海,先后到安徽芜湖、江西苏区为党继续工作。1932年12月,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邻近的闽西长汀检查工作,途中患病,终因救治不及而逝世,年仅34岁。《红色中华报》的悼文称张人亚的逝世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如今,距离张人亚故居不远的“党章学堂”,成为了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

资料:学习强国

编辑:吴兴婷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