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亚速步兵团的壮举:巴拉克拉瓦序战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当一个步兵团的团长名叫克吕德纳(Krüdener),身先士卒的尉官名叫艾恩西德尔(Einsiedel),军医名叫亨里奇(Henrici),您会觉得这是何时何地的哪国军队?

答案可能会出乎意料:1854年10月巴拉克拉瓦战斗里的俄军亚速步兵团。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英法土三国]联军占据了巴拉克拉瓦港口,准备展开正规围攻战……

联军的炮击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影响甚微,更糟糕的是,俄军获得了援军,攻占了俯瞰巴拉克拉瓦的高地并加以据守,攻城方反而陷入了围困……

11月14日,一场伴随着剧烈雨雪的风暴毁坏了岸上的设施,摧毁了巴拉克拉瓦港里的船只,30艘载着宝贵物资的运输船失事,联军蒙受了灾难性的打击。

——在那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里,《全球通史》作者、希腊裔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便是如此描述地名源于鱼钩、一度曾是希腊人家园、此刻则成为克里木战争关键所在的巴拉克拉瓦港口。

1854年9月14日,6万人的英法土三国联军在塞瓦斯托波尔以北登陆,六天后,联军在阿尔马河畔击败出城迎击的俄军,随即开始准备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城。

9月26日,英军攻占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城南11公里处的海港巴拉克拉瓦,守卫家园的俄军希腊营则展开了收效甚微的决死抵抗。

接下来,英军将此地设为军需物资转运中心,法军则主动放弃了巴拉克拉瓦的港口运输配额,转而选择更偏西也更安全的小港口卡梅希。

英国人或许会嘲笑法国人不懂海运,居然选择吞吐量更小的港口,但法国人大概会在内心奚落英国人不懂俄军,谁不知道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截断补给线,难道你还敢把自己的补给主干道暴露在俄国佬面前吗?

10月17日,联军首度尝试从海陆联合炮击塞瓦斯托波尔,结果却并未取得进展,战况开始陷入僵持。

俄军统帅缅希科夫公爵则很快意识到联军的补给瓶颈所在:纵然英国的蒸汽船可以把堆积如山的物资运到巴拉克拉瓦码头,接下来的11公里道路却随时有可能陷入中断。

英军当然不是白痴,他们打算在道路外侧修建6座多面堡野战工事加以掩护,但此时仅有4座得以完工。

10月25日,兵力上已经占据优势的俄军以新近抵达战区的第12步兵师为主力,向巴拉克拉瓦一带发起进攻,意图攻占联军外层防线,削弱联军后勤补给能力。

由于联军兵力紧张,英军也未曾重视巴拉克拉瓦一带防御,因此只是将2个营的土耳其士兵和若干英国炮兵塞进外层防线的几座多面堡里,希望不善开阔地带野战但依托工事防御还不错的土耳其人能够挡住俄军的小规模袭扰。内层防线则由英军第93高地人团、2个海军陆战营和骑兵师(下辖重骑兵旅和轻骑兵旅,共有10个骑兵团)驻守。

土耳其人此前被法国人当成驮畜般的搬运工使唤,此时则被英国人当成了连驮畜都不如的耗材。而他们的对手,却是克里木战争中最优秀的俄军师长之一、心思细密又待人宽和的利普兰季中将,此人据说从未体罚过部下,在俄军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这里顺便说一下,克里木和克里米亚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如果从英语视角出发,那就是克里米亚,如果从俄语和土语视角出发,那都是克里木,我个人呢,按照名从主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习惯性称之为克里木。

俄军参战步兵主力如下:

利普兰季中将的第12步兵师

谢米亚金少将第1旅

克吕德纳上校的亚速步兵团

格里贝少将的第聂伯步兵团

列乌茨基少将第2旅

利申上校的乌克兰猎兵团

斯丘杰里少将的敖德萨猎兵团

这里顺便说一下,俄军团名里的地名仅仅代表这个团的级别,与这个团的兵源地无关,就像我们不能说辽宁舰的兵源地是辽宁,福建舰的兵源地是福建一样,我们同样不能说亚速步兵团的兵源地就在亚速,敖德萨猎兵团的兵源地就在敖德萨。

根据利普兰季的部署,俄军将分成谢米亚金少将的主力纵队、格里贝少将的左路纵队和列乌茨基少将的右路纵队。

其中主力纵队的第一梯队是亚速步兵团的4个营、第聂伯步兵团第4营、第4射手营的1个连、10门炮,第二梯队则是乌克兰猎兵团的3个营, 8门炮​。

左路纵队下辖第聂伯步兵团的第1、2、3营、第4射手营的1个连、10门炮、混合枪骑兵团的4个中队,第53顿河哥萨克团的1个百人队​。

右路纵队下辖敖德萨猎兵团的4个营、第4射手营的1个连、8门炮、第53顿河哥萨克团的3个百人队。

此外步兵预备队是乌克兰猎兵团的1个营、第4射手营的1个连、1个轻炮连。

此外还有雷若夫中将麾下的第6轻骑兵师2旅,下辖基辅骠骑兵团、因格里亚骠骑兵团。

总而言之,你说杀鸡用牛刀也好,狮子搏兔也罢,按照俄军的情报,当面的英军有3350人、土军有大约1000人,为了攻克这4座多面堡,击退当面的4000多联军,俄军将大约1.6万人投入进攻,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部署。

接下来的攻击队形也是非常典型的后拿破仑时代冲击队形,也就是在拿破仑时代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纵队和散兵的比重。

以担任此次进攻尖刀的亚速步兵团为例,根据利普兰季中将的战报​。

第4射手营2连和亚速步兵团中抽出的大约100名线膛枪射手组成了最前方的散兵线。

随后的第一线和第二线都是并列连纵队战线,前后相隔不到100步(71米)——所谓连纵队,其实也就是连横队稍作调整而成,从原来的左右两个排横队,变成了前后三个分连横队。

最后的第三线则是列成冲击纵队的亚速步兵团1营和第聂伯步兵团4营,也就是每个营纵队都由四个连级规模的横队前后堆叠而成。

25日凌晨5时,俄军以15个步兵营又3个射手连投入战斗,在36门火炮和2个轻骑兵团支援下,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向外层防线发起强攻。俄军参战各团几乎都曾与土耳其人有过血海深仇,战斗就变得极为残酷。拿亚速步兵团来说吧,它在上一场俄土战争中曾经全团打得就剩下百十来人,敖德萨猎兵团更是在上一年还被土耳其人砍了许多脑袋。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中路的主力纵队方向,利普兰季师座的战报写道:

距离敌军据守的筑垒高地不到150步(107米)后,谢米亚金少将下令突击。

各连迅速前进,7时30分,亚速团将战旗插上了堡垒。

俄军发起突击的时候,是充分做好了与4000多英土联军交战的准备,然而,亚速步兵团攻克1号多面堡时,却基本上只有土耳其耗材在抵抗,可以说,利普兰季的重拳砸在了脆弱不堪的土耳其沙包上,而且一把将其打穿。

2、3、4号多面堡随后也迅速陷落,2号和3号被乌克兰猎兵团轻松攻克,4号则被敖德萨猎兵团拿下。

说白了,土耳其人注意到1号多面堡的血战后就已经无心恋战,既然你们英国人不来支援,那也别怪我们跑路。但英国人也有理由啊,我就这么点步兵和骑兵,跑出来救援你不也是送菜吗?像骑兵师长卢坎就说,我们兵力不足,位置偏僻,根本就没有支援土耳其人的能力。

最终,俄军仅以45人阵亡、136人负伤的代价便攻克了4座多面堡,缴获了9门火炮,而在这181个倒霉鬼当中,竟然有151个属于攻克了1号多面堡的亚速步兵团,身先士卒的谢米亚金少将右脸也受了擦伤,右耳直接失聪。

土耳其人的损失则没什么人关心,俄军宣称在1号多面堡里点出了大约170具土军尸体,收容到亚速步兵团野战医院的土军战俘则仅有17人。后面3座多面堡也没怎么抵抗。于是,按照英军的粗略统计,这1000名沦为耗材的土军加起来也就阵亡、负伤、失踪了259人而已。

残余土军中有一部分退往尚未完工的5、6号多面堡,另一部分则集结到英军步兵两侧。巴拉克拉瓦看似门户大开,但俄军指挥官利普兰季中将对自己手头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深知自己并没有实力攻占、守卫这座英军物流中心。

毕竟,就在俄军将战旗插上1号多面堡的时候,英军第1、4步兵师和法军第2步兵师已经在向巴拉克拉瓦进发,一旦俄军贸然进攻此地,陷入长时间交战,其侧翼就必定会遭到联军优势兵力的反击。

于是,利普兰季决心让步兵和炮兵据守已经夺取的4座堡垒,等待联军早晚会发起的反扑,他甚至出于保守起见,还下令平毁了较为孤立的4号多面堡,给里头的英军火炮钉上火门,拆掉炮架,再把光秃秃的炮管扔进一旁的沟里,算是损到家了。

虽然见好就收的利普兰季看似保守,却已经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英国人当时认为从英国本土到塞瓦斯托波尔城下的英军大营有3006英里,但从巴拉克拉瓦港口到英军大营的最后6英里要比前面3000英里都难得多,战前英军控制下的唯一一条铺石路面就是沃龙佐夫大道,而在利普兰季的此次攻势之后,沃龙佐夫大道已然处于俄军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内,英军运输车辆只能群聚到西面的崎岖小路上,可到了雨水连绵的11月,小路已然沦为泥坑,再也无力承载英军补给重任了。也就是说,冬将军尚未发威,但泥将军已经请英国人吃了下马威。

接下来就是熟悉的运量锐减,船只积压,最终造成巴拉克拉瓦港口物资山积,前线英军却缺衣少穿的窘境了。

当时英军里头甚至流行起了这么个段子:

“杰克,国内传来了好消息,我们就要有一枚奖章了。”

“真好啊。但愿有一天我们能穿上别奖章的大衣。”

​当利普兰季中将麾下的俄军攻占了四座多面堡,让英军再也用不上沃龙佐夫大道后,巴拉克拉瓦战斗对整场战争的影响便已注定,可随后发生的“细红线”、“重骑兵旅的冲锋”、“轻骑兵旅的冲锋”,却把真正重要的多面堡争夺战压得几乎无人问津。

为何会这样?那就只能问责前线的战地记者了。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