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随笔 |《资本论》的“三境界”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资本论》事业践行了马克思“终不悔”的初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原文 :《资本论》的“三境界”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 陆晓光

图片 | 网络

“独上高楼”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以《资本论》事业考量王国维此说,其如何?且看第一境“独上高楼”。

《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云:“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以“顶点”为目标,不啻“上高楼”吧!整部《资本论》的起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是一座实实在在的超级大山。马克思是在这一巨无霸的“混沌观念表象”中,“沿着崎岖山路攀登”。

“独上”二字,亦是吃紧。《资本论》初版序云:“任何科学的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都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马克思“独上”的艰难不仅是攀登的物理高度,更来自某种“社会关系”的“西风凋碧树”。这种“凋”,屈原在《离骚》中早有所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心雕龙·辨骚》有慧识:“《渔父》寄独往之才,……难与并能矣。”

《资本论》在“天涯路”历程中披荆斩棘,一路所望,皆成名胜。例如:“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我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提到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

“为伊消得人憔悴”

再看《资本论》事业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

马克思病中自述:“我吞下了大批统计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材料’,对于那些肠胃不习惯于这类食物并且不能把它们迅速消化的人来说,这些材料本身就足以致病。”《资本论》撰写过程中至少参考引用了近800本专著、议会报告和蓝皮书资料等文献。

《资本论》初版于1867年7月,该年4月马克思致信美国友人齐格弗里特·迈耶尔(Sigfrid Meyer,1840—1872):“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我希望,这样解释就够了。”马克思沉痛的不是一己的“人憔悴”。

马克思在信中还提到“我希望全部著作能够在明年这个时候出版”。《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最后落款是十年后的“1878年7月2日”,恩格斯判断:“看来这时马克思已经明白,如果他的健康状况不根本好转,他就决不能完成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修订工作……在已修改的一些手稿中留下了他同折磨人的疾病进行顽强搏斗的痕迹。”

马克思在信中还直言:“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敏”,他们“不管人类的痛苦”;“如果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的这部书,至少是写成草稿就死去的话,我的确会认为自己是不实际的”。《资本论》事业践行了马克思“终不悔”的初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众里寻他千百度”

王国维“第三境”的首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马克思前期经济学著述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资本论》第一卷篇幅计有843页,第二卷569页,第三卷1007页,三卷合计2419页,若以每页研思为“寻他”之一度,则《资本论》卷帙可谓已超“千百度”。

“《资本论》是一部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可能从来没有一部这种性质的著作是在比这更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经过千辛万苦”(go through countless hardships)与“寻他千百度”(searching for him thousands times),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充满“辛”与“苦”,西方著作史上可能前无先例。

《资本论》后两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马克思多次对我说过,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献给他的夫人的。”马克思的“寻他千百度”,也包含燕妮与恩格斯的协力。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部分”,构成了后人所称《资本论》第四卷(卡尔·考茨基编)。该卷三册,计1800页;各册目录多标记前人著者姓名。第一册的人名不下数十位,如斯图亚特爵士(James Steuart)、魁奈(Fron?ois Quesnay)、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David Richardo)、穆勒(John Stuart Mill)、休谟(David Hume)等,诚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矣!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资本论》事业观之,王国维“三境界”说的末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是可味之言。

“阑珊”,意同阑残,衰落貌,将残。李煜《浪淘沙》词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杨万里《正月》诗有“元宵风物又阑残”。《资本论》的创作历程正是发轫于古典经济学由盛转衰的“灯火阑珊”时代。“灯火阑珊处”,视觉上亦是晦暗朦胧处。一说认为第三境界以喻“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会豁然领悟。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贡献”。

《资本论》的研究之难与“灯火阑珊处”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的目标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隐蔽规律”,这个规律起始于“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商品细胞”,商品之内质的“价值”不是自然界任何物质,而是历史生成的“社会关系”,“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频繁强调商品的“神秘性质”、它的“神秘的纱幕”“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等。这种神秘性还以“自由幻觉”“头脑中的假象”“虚幻的用语”等,“颠倒地表现出来”。

缘此,《资本论》初版十多年后,马克思“蓦然回首”,发现“某些经济现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话语 | 《资本论》研究,要立足“当代中国”场域

文史 | 《资本论》中唯一被提及的中国人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