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还是粟?抗美援朝选将,东北边防军掌门人悄然变化
作者:常辰哲 风舞九天
组建东北边防军,是我们为了应对朝战爆发后复杂的局势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日后我们及时出兵抗美援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抗美援朝的首选将领是粟裕,理由是“粟是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而东北边防军主力随后入朝,所以入朝的第一人选是粟。
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最初设想的边防军领导人粟裕将军,曾在上世纪80年代写了一封信给文献研究室,信中说,因为自己患病,所以才派彭总去抗美援朝,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粟裕将军是援朝作战第一人选的说法。
粟裕将军的话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深究起来,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东北边防军的成立。1950年7月,经过两次国防问题会议,北京于7月13日正式做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因为边防军的4个军都来自第四野战军,所以四野领导也就边防军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以十五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十三兵团部,以邓华为十三兵团司令,抽调洪学智等人补充十三兵团部,以上措施,是大家广为熟知的。
还有一点不太为人们所知的,是四野领导除了提出兵团级干部的配备意见外,边防军从人员补充到干部配备,都是需要接受四野领导的。
粟裕将军
比如边防军的人员补充,需要周、聂去和林协商。
再比如边防军的行政与建设事项以及干部升迁配备,也需报四野“处理”:
从上述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粟裕将军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东北边防军4个军,需要接受四野领导。
影视剧中的林总
我们成立边防军时,对朝战的判断是什么呢?
1950年9月5日,主席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总理在8月26日的讲话也很清楚地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原来设想是赶李承晚下海,一鼓而下,很快地解放全境,使得战争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如果美帝国主义要援助的话,它也需要有长期的准备和调动更大的兵力,才能进行登陆作战……但根据两个月来的作战情况,这一设想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了。
志愿军的参战撬动了战争天平
现在,敌人变成了一个拳头。美军5个师摆开了,他们靠釜山补给,并将李承晚伪军组织起来。据可靠材料,李承晚伪军比美军还能打、能冲锋;美军只靠火力,冲锋不行。因此,美军将伪军7个师摆在第一线,以火力支援伪军,而美军采取纵深配备,再加上美军的空军轰炸,现在分割歼灭敌人的可能性不大了。同时,过去多为击溃战,歼灭战很少。因此,不能不设想第二种情况,即战争的长期化。要准备在长期化的战争中逐步消灭敌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朝军向后撤一下,使敌人深入、分散兵力,然后达到分路歼敌的目的。这同我们的准备工作是有联系的。
我们在第一种设想情况下组织边防军,是备而不用;在第二种设想情况下,是加重了我们的责任,并且应该很快地积极准备。因为这种情况即将成为现实。”
从以上讲话可以看出,在我们成立边防军的时候,我们对战局的判断还是速胜的可能性比较大,有可能需要我们出动边防军帮忙,也可能不需要,总理说的“备而不用”,是比较准确的描述。
志愿军奋勇杀敌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最初组建的边防军的时候只有4个军的规模,而没有多准备一些部队(后来9兵团的悲壮也与备战比较晚有重要关系)也就很清楚了。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50年7月初,我们对朝战的判断是朝方速胜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不排除需要我们出动一定的部队帮助的可能性。
在这一判断下,我们组建了4个军的边防军,并选择粟裕将军担任边防军司令和政委。
到了8月底、9月初,随着朝战的恶化,朝军速胜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战争进入持久战的可能在加大,于是我们也对应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我们对朝军获胜的外在条件作出判断,由原先可能需要我们出手帮助,变成了确定需要我们出手帮助。
“朝方人民是勇敢的、勤劳的,是有组织的和有坚强意志的,没有垂头丧气的表现。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动员起来支援战争。如汉江桥在五十天内炸过千次以上,炸中过五十一次,但工人修复了五十一次。这说明朝方进行长期战争的基本条件是存在的。但最后将美军各个歼灭,看来这个任务势必落在我们肩上。”
其次,我们准备扩大边防军的规模,由最初的4个军扩大为11个军:
最后,我们还计划筹建东北军区司令部,并提出林总这个重量级的人选: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说粟生病,于是考虑林替代。
其实,联系了相关的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合理的
主席知道粟患病的时间是7月初。8月初,粟特意托罗大将带信给主席,说自己依然病重,需要继续修养。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并没有考虑用林来代替粟。
北京明确提出林的名字的时间点,是9月初(准备扩大边防军的时候),此时粟已经离开修养的青岛,返回南京了。
林总(左)
也就是说,在粟病重的时候,主席没有提出用林替粟,反倒是在粟病情减轻的情况下(粟已经返南京工作了),提出以林代替粟,这是不是很不合情理?
更关键的是,北京提出林的时候,很明确提到了林的身体不好。也就是说,在粟病重的时候不找别人代替,却在粟病症减轻的时候,找了一个病人去替代,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呢?
而且,主席说的是,林粟、两肖暂时都不能去,几个月后才可能去,估计时间是有的。
林粟、两肖几个月后如果没问题,正常应该都可以去。怎么能从这句话看出因为粟有病不能去,所以派林去呢?
让我们理一下现有资料所告诉我们的事——
在朝军速胜的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下,我们组建了4个军的边防军。
粟任司令兼政委的是最初边防军,该边防军的行动、作战及战时政治工作由边防军负责,受北京直接指挥;行政与建设事项及干部升迁配备,需要报四野处理。
在朝战持久可能性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计划组建11个军的边防军。力量进一步加强。
加强后的东北边防军,我们需要考虑设立东北军区司令部,并提出了林彪的名字。
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相:同一支东北边防军,增兵前的司令员是粟,增兵后就成了林。
最终,历史选择了彭老总
统兵多少,是将帅综合实力的体现之一。以粟裕的能力,当然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但如果指挥一场需动用举国之力、全军之力的国运之战,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指挥能力,还需要把握全局的战略能力、镇得住全军各大山头的威望,也需要与后方总指挥的高度默契与互相信任。因此,无论粟裕是否生病,主席首先考虑让林总挂帅出征,是顺理成章的。当林总不能前往时,主席再想到另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彭总,也就不奇怪了。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