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真的猛士,那年今日 | 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记念刘和珍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由此,他从周树人成为鲁迅

刊登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

1918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备受瞩目,其创办的《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也成了各种政论的焦点。

但是,有一件事,却令陈独秀有点无可奈何。《新青年》自创刊后,销量一直上不去。为此,陈独秀不得不关注一些能让刊物起死回生的作者。经钱玄同介绍,陈独秀认识了鲁迅,并敏感地嗅出了鲁迅身上不同寻常的气息。在与鲁迅一番长谈后,鲁迅不但给出了对《新青年》的改组意见,还答应为刊物撰稿。

《新青年》四卷五号封面

当时的鲁迅,名为“周树人”。他在清明节前夕,连夜赶稿,一直到清明节的清晨,才将稿子写好。这篇稿子,是鲁迅将一个远方亲戚患精神病的事情,加以改编而成。题为《狂人日记》,署名则为“鲁迅”。

这是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由此,他从周树人成为鲁迅。从那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他向封建遗毒发起了挑战,也从此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反封建阵营里一位笔锋如刀的大将。

《故事新编》:采用历史故事,针砭当时社会

鲁迅的第二篇小说《孔乙己》也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此后,鲁迅又撰写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后来发表的《祝福》是鲁迅文学生涯的又一笔浓墨重彩。

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故事新编》,表面上看写的都是古代传说神话一类,实际革命现实主义更为突出和鲜明。当时文坛各树旗帜,其说不一,甚至有人劝青年人还是去读《庄子》与《文选》。鲁迅对此极度愤慨。先生在给萧军、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近几时我想看看古书,再来做点什么书,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这段话道出先生的心境,说明写《故事新编》完全是因了现实生活的刺激,采用的是历史故事,针砭的却是当时社会。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既不违背神化传说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行行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朱安,鲁迅收到的一件“礼物”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里提到,“鲁迅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

“礼物”,自然只是鲁迅的一个比喻,而这个“礼物”,她的名字叫朱安。

1906年,朱安28岁。那一年,鲁迅在日本接到家里的电报,说是母亲病危,要他赶紧回绍兴家乡,孝顺的鲁迅回来了,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安排妥当,等着他来当新郎。不知朱安是否晓得,鲁迅回来完婚,是受到母亲的欺骗?清末的中国,包办婚姻是天经地义,悔婚是非常严重的事。孝顺的鲁迅,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自然,这场婚姻是失败的,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对这个名义上的妻子,他终其一生也不接受,更谈不上喜欢。

1929年以后,鲁迅从上海寄照片来,并告知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朱安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这话说明她对鲁迅仍然充满憧憬,可是,接到照片和消息后,她幻想中的美好期待落空了:“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寺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1943年鲁迅母亲鲁瑞逝世,此时,孤单的朱安不仅失去了心理上的依归,毫无谋生能力的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即时浮现。周作人此时建议出售鲁迅的藏书。

上海文化界人士听说此事,大家都甚焦急,纷纷去信劝阻,并派人去找朱安,请她保存鲁迅的遗物。之前少有自己意见的朱安,这回激动地回答:“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女人,朱安,这可能是她一生中,说过的唯一一句重话了。

世事茫茫,人间沧桑,她第一个为她留下名字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虽处艰难困厄中,仍全力筹措,按月供给北平的婆婆和朱安夫人一百元,从未间断,如鲁迅生前一般。尤其是后来全集印出,许广平总共得到四千多元版税,她马上拿出一千三百多元,作为周老太太和朱安夫人的生活费,剩下的还了鲁迅的药费和治丧费,再剩下的,才是她和海婴的生活费。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

对于许广平从不间断地接济她的生活费用,朱安十分感激,在她给海婴的信中就说:“值兹上海百物高涨,生活维艰之秋,还得堂上设筹接济我,受之虽饥寒无虞,而心中感愧,实难名宣。”

1947年,朱安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那是在她相伴一生的婆婆去世4年后。她被葬在婆婆鲁瑞的墓旁,没有墓碑,没有行状,不知她的父母,不知她具体的生辰。一年之后,许广平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鲁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长辈叫她‘安姑’……”世事茫茫,人间沧桑,许广平是第一个为朱安女士留下真名字的人。

来源:综合羊城晚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等整理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