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赵登禹
赵登禹烈士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舜诚,民族英烈,陆军中将,追赠上将,全面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一位师长。1898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山东曹州附近的赵楼村(今菏泽市鲁西新区万福街道登禹社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将军在南苑抗日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根据记载,赵登禹当时任二十九军132师师长,驻防河间。南苑战役前两天,他被任命为南苑驻军指挥。赵登禹临危受命,急行军赶到南苑。1937年7月28日,在中国军队受到日军猛烈炮火冲击下,决定向大红门转移,赵登禹布置骑兵旅先撤回城内,此部损失较小。当时向军训团冯洪国(冯玉祥长子)布置转移时,冯问他走哪条路?他回答:天罗庄。这话被隐藏在二十九军中的日本特务周思竫听到,他马上用电话报告了日军,日军急调军队在天罗庄设下伏兵。赵登禹乘坐的轿车,前后各有一辆坐有卫兵的卡车保护,当军队行进到天罗庄时,受到日军机枪猛烈射击,赵登禹英勇抵抗,并向敌阵冲击,在交锋中,他和大部分卫兵殉国。日军从他身上搜到宋哲元给他的命令,确认其身份。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赵登禹,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赵登禹被确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经冯玉祥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提议,毛泽东主席为赵登禹亲属签发了《北京字第捌拾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80年重建于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的赵登禹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