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打断美军喘息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历史##历史回眸##历史故事#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三次战役打响。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联合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旨在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防止美军获得喘息时间后卷土重来。此役中,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成功突破“三八线”,将“联合国军”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并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彻底粉碎了美军试图通过停火谈判争取时间的计划。

美军企图以停火谈判争取喘息时间

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在前两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出其不意的攻势,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路击退至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然而,美军并未放弃反扑的企图。美国政府提出“先停火,后谈判”的建议,表面上是为了和平解决冲突,实则是为了争取时间,重新调整部署,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攻。

这一阴谋被中朝双方识破。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认为,如果接受停火谈判,美军将获得宝贵的喘息时间,重新集结兵力,对中朝军队形成更大的威胁。因此,决定主动发起第三次战役,彻底打破美军的计划,进一步巩固战场优势。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

第三次战役的作战计划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制定。志愿军集中了6个军,包括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和第66军,总兵力约30万人。朝鲜人民军也投入了3个军团,协同作战。中朝联军的作战目标是突破“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既设防御阵地,向南推进,占领汉城,并尽可能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联合国军”方面,由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马修·李奇微指挥,总兵力约20万人,包括美军、英军、土耳其军以及韩国国军。他们在三八线附近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依托地形优势,阻挡中朝联军的进攻。

七昼夜的激烈战斗

1950年12月31日黄昏,第三次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采取“正面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对“联合国军”的防线发起全线进攻。战斗一开始,志愿军便以猛烈的炮火压制敌军阵地,随后步兵发起冲锋。由于志愿军行动迅速、战术灵活,敌军防线很快被突破。

在东部战线,志愿军第42军和第66军迅速推进,突破了韩国国军的防线,向南纵深穿插。在西部战线,第38军和第39军则对美军主力发起猛攻,双方在临津江一带展开激烈交火。尽管美军凭借火力优势顽强抵抗,但志愿军利用夜战和近战的优势,逐步击溃了敌军的防线。

1951年1月1日,志愿军攻占汉城以北的重要据点议政府,切断了敌军退路。1月4日,志愿军攻入汉城,韩国政府和“联合国军”被迫南撤。1月8日,志愿军占领汉城,并将战线推进至北纬37°线附近。至此,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歼敌19000余人,打破美军阴谋

第三次战役共持续了七昼夜,中朝联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据统计,此役共歼灭“联合国军”19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韩国国军,美军和英军也遭受了较大损失。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伤亡约为8500余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0.43,显示出志愿军在战术和战斗力上的优势。

此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美军“先停火,后谈判”的阴谋,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联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主动权。占领汉城更是对“联合国军”士气的沉重打击,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

政治与军事的双重胜利

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在政治上,此役彻底粉碎了美军试图通过停火谈判争取时间的计划,迫使美国政府和“联合国军”重新评估朝鲜战场的局势。中朝联军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朝鲜人民的士气,增强了他们对胜利的信心。

在军事上,此役进一步巩固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主动权。通过突破“三八线”并占领汉城,志愿军展示了其强大的进攻能力和灵活的战术运用能力。此役也为后续的防御作战奠定了基础,使志愿军能够在后续的战斗中更好地应对美军的反扑。

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打破了美军的喘息阴谋,还进一步巩固了中朝联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此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战斗力,也为最终实现朝鲜停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志愿军将士的英勇牺牲,更要从中汲取力量,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正义与和平的胜利。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