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大国竞争集中在哪几个领域?这位清华教授有话说
2017年11月,特朗普带领全家访华,自豪地秀他外孙女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几个月后的2018年3月,在特朗普的主导下,美国突然发动对中国的贸易争端。这次争端,为什么会从贸易延伸到投资、技术、人员交流、金融甚至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成为全方位的争端?
鞠建东。
前不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的新书《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发布,其中分析了这个案例。
简单来说,本质原因就是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美终于进入了大国竞争阶段。
鞠建东对近百年来的英德、英美、美苏、美日、美中五次大国竞争进行经验总结发现:竞争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经济总量、科技、金融、军事和全球治理这六个领域。
制造业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一般是追赶大国最先实现突破的领域。随着经济发展,主导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往往会转移出部分制造业生产能力,因此追赶大国能够首先在此领域获得突破。
《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鞠建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总量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金融则代表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在国际市场融资的能力,而军事代表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最后,一个国家在全球秩序中的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力,全球与区域规则制定权、影响力,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世界舆论话语权与影响力,对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盟国、有紧密关系的国家)的影响力等,统称为一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位置。
回顾大国竞争的历史数据,鞠建东发现:追赶大国只有在上述这六个领域都超过主导大国,世界秩序才会发生改变,如果只在部分领域甚至大部分领域实现赶超,主导大国依然有可能依靠其在剩余领域的优势击败追赶大国。
看看这张表,唯有英美之争,美国在6个领域全面赶超,才终于胜出;其他的追赶者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尤其是英德之争最为惊心动魄,德国已经在4个领域赶超英国,只在金融和全球治理方面落后,可是最终仍然败北。
从历史规律来看,制造业、军事、经济总量的竞争比较容易被大众关注,追赶国相对容易集中国力在这些方面实现赶超。然而,科技、金融、全球治理方面的赶超则更为艰难。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符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