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义勇军,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朝鲜将领
1938年10月,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批准下,在武汉活动的朝鲜民族革命党等组织成立了朝鲜义勇队,在中国多地开展反日斗争,至1941年,朝鲜义勇队一部分赴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朝鲜义勇军,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同承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
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命令朝鲜义勇军随八路军进入东北,组织东北的朝鲜人民,最终解放朝鲜。随后朝鲜义勇军和朝鲜独立同盟约3000人进入东北,朝鲜义勇军一度希望直接返回朝鲜,但由于波茨坦协定,美苏不允许其他武装进入朝鲜半岛,被迫返回沈阳,在1945年11月7日,朝鲜义勇军召开全军大会来决定未来去留,最终决定派遣少数(约70名)领导干部进入朝鲜,其他大部分部队和指挥员继续留在中国东北,动员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为中国和朝鲜的革命来积蓄力量。然后改编为朝鲜义勇军第1、第3和第5支队,赴南、北、东满的朝鲜族聚居区活动。此外,在朝鲜义勇军进入东北前,义勇军出身的干部也曾在哈尔滨、延边和沈阳组建了如哈尔滨保安部总队朝鲜独立大队等朝鲜族武装,随后与义勇军各大队合并。
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成立时有1600人左右,金雄是支队长,方虎山是政委,在南满地区活动。在1946年2月3日驻通化地区的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参与镇压镇压二·三暴动有功,但同时东北局认为朝鲜义勇军这一名称容易引起国内外势力误会,因此将朝鲜义勇军改称为李红光支队,1946年改称为民主联军独立第4师,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6师,此时已有兵力12000人。
朝鲜义勇军第3支队成立时仅有19人,金泽明(金相朝)是支队长,朱德海为政委,在北满地区活动,大部分干部于1945年11月19日抵达哈尔滨,吸收了金泽明组建的哈尔滨保安总队朝鲜独立大队,在改编完成时有3000余人,在1946年2月改名为松江军区独立团,1946年12月改为松江军区独立第8团,在1947年3月,松江军区独立第8团和独立第14团等朝鲜族部队合并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11师,在1948年11月第三支队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第164师491团。
朝鲜义勇军第5支队,李益星为支队长,朴一禹政委,在抵达延边后与当地朝鲜族武装汇合,至1945年11月23日,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延边军分区,朝鲜义勇军第5支队和延边警备旅1团重组为15团和16团。随后在1946年1月改编为警备1旅,1948年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6师466团。随后随四野入关,参与了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作战。
在1949年4月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访华,提出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人部队交给朝鲜的问题,毛泽东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3个朝鲜人师,其中2个驻扎在沈阳和长春,随时可以进行移交,剩下一个正在南方作战,要等战斗结束后才可调回。因此在1949年7月164师和166师转归朝鲜,师长分别为李德山(金昌德)和方虎山,剩下的156师在整编了解放军中其他分散的朝鲜人部队后于1950年4月调入朝鲜,这三个师共约37000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