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李四,“张三李四”这种叫法怎么来的?还有“某五某六”吗?
著名普法人罗翔老师就经常为我们讲一些“法外狂徒”张三的故事,网络上也流传着“法外狂徒一片天,谁见张三不递烟”的说法。而“张三李四”我们一般作为化名来称呼某个不知道姓名的路人或陌生人,是一个代称,并不是具体的名字。那么“张三李四”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张三李四”称呼的出处
历史记载中,“张三李四”最早的出处是在唐朝庞蕴所著《诗偈▪其五十八》中“世上蠢蠢者,相见只论钱。张三五百贯,李四有几千”。
到后来南宋时期王安石也在其《拟寒山拾得》中写下了两句著名诗句“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那为什么用“张三李四”来作为假设的名字呢?
原因是在古代很多人取名比较随意,因为古人大多没有得到好的教育,这也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很多穷人家孩子是上不起学的,以至于没有官名,很多普通人更是有名无字,那他们怎么称呼呢?
清朝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春在堂随笔》卷五中提到,宋朝以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们通常以其在家中的排行数字来称呼,比如张三,就是在家中排行老三,这种叫法在如今很多地方也作为孩子的小名。
另外还有以父母年龄相加得到一个数字来作为名字的取名方法。比如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父亲原名就叫做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母岁数相加为五十四。
朱元璋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因是“重字辈”排行老八,所以也叫朱重八。
因此,在朱元璋当皇帝之前他们一家子都是没有正式官名的,都是以与其相关的数字来取名,这也是古代大多数底层老百姓的取名规律,所以才有了“张三李四”的叫法,并以此来作为一个假设的名字!
杭州四姓十八家
另外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称“张三李四”来自元朝初期杭州所幸存的四个姓,即“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共计十八户人家。
据说宋末元初时,元兵攻破杭州城之后,决定对杭州人展开大屠杀,经过几天烧杀掳掠过后,原杭州一百八十万老百姓被元兵屠杀殆尽,尸横遍野。
元兵屠城完后登上吴山一瞭望,发现只剩下西面的十八支烟囱还在冒烟,元兵“大发慈悲”决定将其留下,于是这十八户人家得以幸存。
因此杭州流传着老杭州人只有十八家这一说法,即张姓三家,李姓四家,王姓五家,赵姓六家共计十八户,而至今杭州西溪一带有“留下”这个地名。并且老一辈留下的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意思是杭州人大多数是从绍兴搬迁而来,并不是杭州原住民。
当然,这段历史只是传说,并无历史依据。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张三李四”是古时候根据姓氏人口数量和影响力得出的一个排名,完整排名是“刘一陈二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孙七周八吴九郑十”,只是“张三李四”被使用得最为频繁而已。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趣冷知识”
作者:佳遇秋杨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