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河内司马氏,河内司马氏家谱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河内司马氏起源于秦末项羽分封的殷王司马卬八世孙,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均军事才能出众,后在狱中自杀而死。

司马均曾孙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后转拜骑都尉,他在任上保荐一位20岁的年轻人去当洛阳北都尉,也改变了司马氏的命运,因为那个年轻人就是——曹操。

司马防本人没有多大成就,但他八个儿子被称作“司马八达”,分别如下:

1、司马朗:字伯达,长子,十二岁时,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监考官觉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他巧辩让监考官十分欣赏,董卓入京,带族人回乡被举报带见董卓,董卓见其说与自己去世的儿子同岁,又有才华十分欣赏,舍不得杀其,回乡带族人搬迁,躲开了讨董联军带来的战乱。后被曹操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孙权。军队中流行瘟疫,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因此染病,最终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2、司马懿:字仲达,次子,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随曹操多次征战,又帮曹丕夺嫡成功,成为辅政大臣之一,又与诸葛亮抗衡,平叛了王凌之乱,历任太尉、太傅,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宣帝。

3、司马孚:字叔达,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辅佐曹魏数代帝王;督军防御吴、蜀进攻,帮助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更未直接参与司马氏废立魏帝的谋划。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至死仍以魏臣自称。(伪君子)

4、司马馗:字季达,官至鲁国相,受封东武城侯。卒于任上,获赠太常卿,谥号为戴。子孙的支脉有彭城王系(司马权始)、高密王系(司马泰始)、范阳王系(司马绥始)、东海王(司马越始)、新蔡王系(司马腾始)

5、司马恂:字显达,拜鸿胪寺丞。早卒(后代为济南王、中山王)。

6、司马进:字惠达,仕曹魏为中郎,封城阳亭侯。

7、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城亭侯

8、司马敏:字季达,魏安平亭侯,司马彪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为孙。

“司马八达”前三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甚至三国末的政局,先是曹爽为首的魏国宗室架空辅政大臣之一的司马懿,在太原郭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等士族支持下发动高平陵之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然后司马师和司马昭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司马氏联姻情况如下:

司马懿:正妻张春华,张春华的母亲山氏是名士山涛的从祖姑母。

司马师:先娶魏国宗室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又娶泰山羊氏羊徽瑜。

司马昭:娶东海王氏王朗孙女王元姬为妻。

司马氏:司马懿之女,嫁荀彧之孙,次女司马氏嫁给名将杜预(京兆杜氏,祖父为杜畿)

司马伷:司马懿三子,琅琊武王,娶诸葛诞之女。

司马亮:司马懿四子,汝南文成王,“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女儿分别嫁给河东裴氏的裴舆和沛国夏侯氏的夏侯骏。

司马骏:司马懿七子,妻为臧氏,疑似名将臧霸后裔

司马伦:司马懿九子,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被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讨伐,然后被司马彤论罪处死。

备注:1、“八王之乱”:西晋皇室司马氏为了争夺权力而引起的动乱,由皇后贾南风而引起的。为了科普这么多姓司马的人物,我稍微梳理一下。

魏帝禅让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因为错误决定立了“白痴”太子司马衷和太子妃贾南风(河东贾氏,贾充之女,贾氏、裴氏和太原郭氏等有联姻关系),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

第一阶段:司马炎病重,大权委托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及外戚杨骏(弘农杨氏,与杨修同族)共同辅政司马衷。但杨骏和杨皇后操作变成单独辅政,大权独揽,贾南风让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联络进京,司马玮杀杨骏三族,贾南风又让司马玮杀司马亮、卫瓘(河东卫氏,平定钟会、邓艾之乱),贾南风又听张华计谋除掉司马玮。

第二阶段:贾南风不喜聪明的太子司马遹(妻子王惠风,琅琊王氏,王衍之女),便设计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使离间计让贾南风杀太子等人,又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司马伦道德沦落,引起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九子)不满起兵攻打东掖门失败被杀。

司马伦成功加九锡,封儿子们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担任宫廷将军职位,义阳王司马威(司马孚曾孙,司马伦死后也被赐死)等人帮助司马伦夺位称帝,引起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司马懿之孙,司马骏之子,后治理荆州苛刻,讨伐司马伦后被起兵的张昌所杀)、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战败宣布退位,迎接晋惠帝复位,退居金墉城,起初依附的梁王司马肜(司马懿第八子)反水,表奏司马伦父子叛逆,父子都被赐死。

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并没有利用拥帝机会而政事荒废,想立清河康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三子,因没有阻止卫瓘三族被灭,而遭到指责,善终,年二十八)之子,年仅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翊军校尉李含,诈称接受了密诏,让河间王司马颙(司马孚之孙)诛杀司马冏,司马颙扬言将与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共会洛阳。司马冏得知消息进攻正在驻守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遭到反击,司马冏兵败被杀。

司马颙起初是计划让司马冏击败司马乂,自己就有口号讨伐司马冏,由此废黜晋惠帝而扶立成都王司马颖为帝,自己担任宰相,对天下事独断专行,现在计谋没有得逞,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司马颙派张方攻洛阳,双方大战数月,张方撤退,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子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之子)乘司马乂疲惫捕获其,交给了司马颙、司马颖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东海王司马越对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司马伷三子)劝司马颖投降,拒绝,击败了司马越,杀死了司马繇,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司马孚之孙,司马望四子)不接纳他,司马越逃回东海,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司马越兵败后,亲弟司马腾(司马泰次子)和王浚(太原王氏,王昶侄孙)杀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司马颖讨伐被司马腾联合的乌丸、羯朱异族联军击败,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谈判破裂,司马虓帮助司马越击败豫州刺史军,河间王司马颙听说刘乔战败,于是杀死张方,把首级传送给司马越。司马越和司马虓向西迎接晋惠帝,而司马颙出逃。司马越和司马虓于是护送晋惠帝回到都城洛阳,司马颖这边新野兵败,随顿丘太守冯嵩押入邺城,为范阳王司马虓长史刘舆矫诏赐死。

司马颙最后被司马越击败被抓,此时,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其他司马氏宗室王结局:

1、司马覃:司马炎之孙,清河康王长子,皇太孙司马尚去世,立司马覃太子。此后,司马覃屡遭废立。陈颜等谋划再立司马覃为皇太子,结果事情泄露,司马覃被囚禁。后来遭司马越毒杀。

2、司马腾: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次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帮助司马炽即位,改封新蔡王,司马颖原部将公师藩等人起兵,并与征虏将军张泓原部将李丰等攻打邺城,司马腾因守不住,率骑逃跑,被李丰所杀。

3、司马模:司马越之弟,挫败公师藩等人叛乱,升任镇东大将军,镇守许昌,晋爵南阳王。同年,奉其兄司马越之命,杀害司马颙及其三子,后升任太尉,汉赵军队攻打长安,司马模兵败投降汉赵,被杀。

4、司马楙:司马孚之孙,义阳成王司马望第四子,司马颖执政时,升任卫将军。晋惠帝北征时,授车骑将军,兵败逃回封国,并前赴洛阳谢罪。晋怀帝即位后,改封竟陵郡王。建言“除掉东海王司马越失败后,及时逃走,免于一死,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司马楙被乱兵杀害。

5、司马虓:司马馗之孙,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范阳王,支持司马越,率军击败豫州刺史刘乔。因迎接晋惠帝之功升任司徒。升任司空,暴病而死,年仅三十七岁。

八王之乱,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是对外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对内排除异己,他死后,他的大军和大批王公大臣被石勒所杀,不久洛阳亦在永嘉之乱中陷落。秦王司马邺(司马炎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登基为晋憨帝,联合幽州、并州、代国和段部鲜卑的军事力量,对抗汉赵刘聪失败投降,被杀,西晋灭亡。在扬州留守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伷孙,司马觐子)与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等人移镇建邺,在西晋灭亡后称帝为东晋晋元帝。

东晋的司马氏与北方的十六国并存,东晋曾多次北伐,均因内部不团结失败告终,刘琨取得一定成果,也是得而复失,在谢安的组织下淝水之战击败北方的苻坚,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桓玄叛乱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但是士族和宗室司马氏的力量都在这个时候被消灭殆尽,给了刘裕机会,宋公刘裕成功废除晋恭帝,建立南朝刘宋,与北方的北魏对立,南北朝就此形成。​​​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