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姑娘上轿,上海明星夫妇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传来喜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月21日从上海市林业总站获悉,位于崇明区新村乡的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有望在今年春天增加新成员,两头母鹿已经怀孕,预产期在4月。

惊喜

崇明这片麋鹿栖息地目前有4头麋鹿,1公3母,于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分两批从江苏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来到上海,先在上海动物园寄养了一段时间,后迁移至新村乡隔离观察。

2020年底,一对麋鹿夫妇抵达新家后,次年3月底,两只母麋鹿经过严格体检和驱虫后,抵达新村乡与它们汇合,正式组成一个家庭。

到新家啦!

四鹿齐聚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 李茂君 摄

“刚来时都只有两岁多,去年开始发情,年底发现有两头母鹿的肚子明显大了。”保育员方取南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麋鹿3岁性成熟,4岁可生产,因为采取野放方式,保育员只能在它们前来固定喂食点时才能有仔细观察的机会,所以直到母鹿孕味十分明显时才确定了这一惊喜。

确定母鹿有喜,下一步的关键是掌握母鹿具体的生产时间,以便出现状况时人工可以及时干预。

方取南说,虽然观察机会有限,但栖息地的工作人员还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相对有效的“排除法”:将固定喂食点投料的时间从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调整为下午两次,14时左右喂营养套餐(精制混合饲料加钙粉),16时左右换换口味,改喂清淡的青饲料。

这样能够提高麋鹿前来觅食的概率,从而更能确定麋鹿缺席是因为即将或已经产崽。

“我们发现公鹿特别照顾怀孕的母鹿,会让它们优先进食,把没怀孕的母鹿晾在一边。”方取南表示,如果哪天公鹿反常地只身前来或只是带着没怀孕的母鹿前来,就说明怀孕母鹿有状况了。

母鹿与公鹿谢汉宾 摄

进食时,母鹿(左二)的肚子明显鼓起

记者在保育隔离区南侧注意到,一片专用的“宝宝区”已经预留好,入口处设有消毒池,内部设有水池、泥塘和草地,周边设有围挡。

上海禹悦水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战丽表示,栖息地已经做好两手准备,一旦麋鹿妈妈产崽后“懵”了,扔下幼崽不管,工作人员将把幼崽带到“宝宝区”精心照料。

“无论是对麋鹿妈妈,还是对工作人员来说,这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战丽透露,栖息地近期已联系好上海动物园、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安排专家定期过来观察,到了母鹿预产期,还将有专家驻场指导。

“宝宝区”已经腾出来 陈玺撼 摄

激励

据原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考证,根据史料和化石研究,野生麋鹿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灭绝地区很可能在我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的滨海地带或沿海岛屿。

如果今年两头小麋鹿能够顺利诞生并茁壮成长,对上海野生动物保护而言将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新开端。

据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介绍,自2013年起,上海在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化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在基础生态空间内“见缝插针”选择了一批生态基底好、野生动物分布相对集中、土地用途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性地开展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项目。

截至去年3月,这样的项目上海已实施完成21个,另有1个在建,这22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分布在浦东、闵行、松江、崇明、宝山、青浦、奉贤、嘉定、金山等9个郊区。

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项目

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是其中唯一一个专注麋鹿的栖息地。

“正式建立至今才两年左右,麋鹿数量有望增加一半,是极大的激励。”李梓榕表示,上海作为中国野生麋鹿最后的灭绝地区之一,引入麋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乡土动物回归,逐渐服习上海的“水土”,真正实现野生种群长期的自我维持,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上海附近全新世麋鹿化石部分地点(曹克清,上海自然博物馆)

据透露,上海林业部门正在研究起草部分乡土动物的重引入标准以及栖息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帮助各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野生动物保护模式,崇明麋鹿栖息地的成功经验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

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林业总站、崇明区新村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等多个单位联手推进的成果。整个项目占地300多亩,原为农田和林地,经改造,现划分为麋鹿栖息区、麋田(轮牧)区、隔离区、水源涵养区、科普宣教区等5个功能区。

栖息地不仅为麋鹿种群提供日常活动以及检查、防疫和治疗的场所,还可供市民了解湿地、麋鹿等方面的科普知识,观察麋鹿的生活状态,了解其习性。

栖息地示意图

栖息地科普馆展示麋鹿知识和参观者留下的手工作品 陈玺撼 摄

期盼

密切关注怀孕母鹿的除了野生动物保护界的专业人士,还有栖息地所在的新村乡。

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始稻田是利用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来播种。因此,有一种说法:这就是麋鹿的“麋”要在“鹿”下加“米”的原因。

“麋鹿是新村乡的明星,与新村乡的未来发展‘绑定’。”新村乡党委委员卫黎表示,新村乡已经给4只麋鹿起了和稻米文化相关的名字:“香香”“业业”“美美”“乐乐”,对应新村乡稻米文化小镇的建设目标:稻香、业兴、村美、民乐。

麋鹿一家与记者对望,公鹿十分紧张,护住三位妻子的同时,叫声保持一定的频率,警告“生人勿近” 陈玺撼 摄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听听公鹿的警告声,有人说像猪叫,还有人说“金属感”十足 陈玺撼 摄

“生态优质水稻种植恰巧就是新村乡的主业,新村乡和有稻米文化‘基因’的麋鹿可谓一见钟情。”卫黎说,新村乡如今已让麋鹿“安家”,下一步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乐业”上。

卫黎坦言,有麋鹿不等于有麋鹿文化,新村乡今年打算从擅长的稻米和农村旅游这两方面入手,全面植入麋鹿“因子”。

记者在新村乡的特色地产商店内看到,印有崇明麋鹿文字图案的喜时联名款锅具和不锈钢罐5公斤装的“新村麋鹿米”已经上架销售。

“我们还计划发动社会力量,设计一批麋鹿卡通形象、微信表情、公共标识、文创周边等,让它们出现在大街小巷。”卫黎表示,民间有很多手工艺人,剪纸、年画、土布包、糕点等都可以成为麋鹿形象的载体。

新村乡的麋鹿周边产品 陈玺撼 摄

今年春耕期间,麋鹿还将成为新村乡旅游的新看点。新村乡计划把麋鹿野放栖息地、稻米文化中心、民宿“稻香花舍”、五彩稻田、喜时尚工业旅游景区等“串珠成线”,打包成特色旅游线路。

“我们已经开始参与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期盼麋鹿宝宝的降生,估计到时候来问麋鹿的电话会打爆。”当地民宿稻香花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麋鹿宝宝有成为“网红”的潜质,市民游客在慕名而来参观的同时,新村乡还可以提供自然知识科普、农耕文化体验等配套活动,用多元的旅游服务吸引并留住游客。

题图来源:谢汉宾 摄

题图说明:公麋鹿有将物品挂在角上的嗜好,以此取悦异性 文中未署名图片:上海市林业总站提供

来源:作者:陈玺撼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