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安的灵魂,安静李小龙歌曲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张天行先生的随笔集《规矩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3)终于付梓刊行,十几年流动的心绪沉淀成数百张静止的书页。安静的文字,不安的灵魂。

全文大约1600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报纸原文:《朴实的志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小龙

书的封底处写着出版社对本书的评价:“行文努力接续中国散文传统,简洁生动而不失深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社会意义”。“散文传统”,这个词已经很久没有人提起了。唐朝韩愈、柳宗元倡导“文以载道”“因事陈词”,摒弃时兴之靡丽绮华的文风,推行古道,希图再振乾纲、重兴道统。这也成就了文坛不朽的“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当然,也有人质疑他们把散文引之于政教,是否贬低了散文的文艺价值。韩愈亦曾自提:“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但实则散文之魅力即在其破规越矩的张力和漫抒豪情的魄力,故韩愈不顾群人聚骂,始终“奋不顾流速,犯笑侮,收召后学”。

张天行先生不似韩柳一般仕宦朝堂,更没有想过要开一时之风气。他大半辈子都在做哲学研究工作,亦没有高名盛传于外。但他默默地循真诚之心,写下自己的向往和呼唤,我相信这些声音是不会很快流散的。

古人云:“哲,知也。”又称“哲或从心”,“知人则哲”。无论中西语境,哲学家都是智慧的代名词和追求真善美的实践者。中国近代以后,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他们不仅承继着中华大地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还接受新时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张天行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即在此时期,数十年同大师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这一切自然也影响到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近代哲人的故事,诸如冯友兰、金岳霖、周礼全、胡绳,以及许多极具个性的艺术家如齐白石、李可染等。一个人或一件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多半是由于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即使最终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依然心向往之。

哲学人的视野比常人更加开阔,思想也更加细腻。书中大多数篇章的题材都取自作者的日常生活。如晨起散步时候听到路人的闲谈,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学术会议上的观察和反思。生活中随处所见的事物都是他们思索的对象。许多学人专注于成果的数量,恨不能将作品斤称尺量;商人们一味求利而削料简序;家长们宠溺儿女恨不能事事代劳;高校里危楼耸峙,学生们压抑难禁。或许我们也常常关注到这些问题,但是囿于心力,鲜有人能正视和反思它们,理性讨论者则更少。作者留意到,今时的问题古人亦曾遇见。如“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说的就是文字作品质与量的关系。昔时卞之琳截断长诗,单取“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节,命名“断章”,成一时之佳话。而今之论著作品汗牛充栋,堪称精品者又有多少呢?“神亦喜谄”篇则再次抒发了蒲松龄“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之喟叹。“称呼的没落”篇也十分有意思,同样的称谓竟能衍生出那么多褒贬不一的意涵,“小姐”一词,彼时听之庄重,此时则成了放荡女性的代名词,千年前名实之辨的议题,似乎在今天亦未过时。

本书名为“规矩草”,缘起于张天行先生的一次阅读。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云:“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这段文字说的是承德避暑山庄中的小草,未经裁剪,竟自天然长成一致,横横行行分列于道旁。众人以为此乃天生之嘉卉,特此恭候帝王观游。然小草虽茸茸可爱,却不免有褫夺天性之叹。作者联想到当前教育体制之下,无论是考试还是选才都执行一个固定的标准,尤其是对小孩子的培养方面,标准答案的设立直接阉割了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终,所有的思想都如出一辙,难见创意。此篇文章被列入吉林市高中一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作者以此篇名命名全书,亦可见对此文的重视。虽说书名“规矩”,却全在呼吁世人跳出或打破某些害人的“规矩”。

事有异而理无杂,言有尽而意无穷。张天行先生在宣言“哲学是一把圣火”的时候,也不忘提醒大家,不要刻意装饰自己,要有真诚之心、敞开心灵,追寻那“朴实的志向”,切莫长成道旁齐齐整整的“规矩草”。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2期第8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