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奶粉事件折射中国民众困境

2025-02-16 文摘 评论 阅读

——有感《奶粉事件折射中国企业困境》

看到《环球时报》2008年8月19日“本报时评”文章题目《奶粉事件折射中国企业困境》,原以为是篇切中肯綮、指点迷津的锦囊妙计,可认真一读,原来又是篇拿钱说事的文章。单仁平先生甚至在文章中断言:“如果像三鹿这样的企业不能解决价格的压力,类似问题还会出现”。在这样的逻辑背后,一切问题的出现顺理成章:企业掺假造假是价格所逼,企业安全事故是成本所限……。在这样的逻辑背后,一切问题的出现都有了借口:我们是无辜的啊,钱才是万恶之源啊,是钱把我们逼成这样的啊。
单仁平先生之流,有意无意地颠倒了一个常识,他们把“尽管没有钱是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变成了“尽管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同时还有意无意地混淆了一个根本:“钱固然是万恶之源,但比金钱更恶的是贪欲的膨胀和良心的丧失。”
正是这种主次不分,末本倒置的混乱逻辑的泛滥,导致中国的监管者和普通民众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困境:鸡饲料掺苏丹红败露了一点不影响三鹿等“知名”企业继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掺毒造假不绝;这个地方矿难发生了一点不影响其他各种矿企继续违章生产,导致矿难不停;这个歌厅火灾发生了,一点不影响别的歌厅、商场、网吧继续冒险经营,导致火灾不断……。
正是由于这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混乱逻辑,单仁平先生面对这接二连三的问题事件,仍然回避问题的实质:“看来,仅仅将其归咎于商业道德的缺乏,仍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大规模的行业问题了。”他们一直不愿正视一个现实:问题企业目前的根源,在内是为了疯狂追逐利润而导致企业良心、商业道德的缺失,在外是为了追求政绩、GDP的递增而导致的监督管理的缺失。

作为一个企业,要想立足,要想发展,必须坚守企业的根本底限:安全生产、合法经营、恪守企业良心,担当社会责任。否则,出了问题再找这理由那原因,就是老百姓眼中“人有脸,树有皮,狗子有脸无性气”,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厚脸皮、涎脸皮,不要脸”了。可单仁平先生仍然无视近几年牛奶企业雨后春笋;无视某牛姓企业家短短几年就从无到有,做大做强一个牛奶企业;无视遍地开花的牛奶经销商,坚持认为牛奶企业利润太低,做的是亏本买卖,坚持为“三鹿”们鸣不平:“进口奶粉100多元至200多元一包,而有的国产奶粉一包却不到20元,……不到20元钱一袋的奶粉,连本钱都不够,哪个企业能大量生产?”言外之意,你普通民众还想喝牛奶,还梦想“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哪有这样的便宜事?能喝掺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已经该知足了。再照单仁平先生的逻辑,这么多牛奶企业竟相苦撑并大声吆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已经良心大大的好了,已经是全民强身、民族兴盛的大功臣了。特别是人家“三鹿”的老总田文华咋能让人锒铛入狱,奖励人家一双手铐呢?完全应该奖励人家一双玉镯,让人登堂入室嘛!
我不敢妄加揣测单仁平先生之流的用心,但我们的确不该一味想着企业,而对中国民众遭遇的困境麻木不仁了。善良不幸的中国民众,怀揣勤耕苦作、流血流汗积攒的一点少得可怜的钱财,且不说面对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压榨,已经喘不过气来了,单就一日三餐来说,吃个米饭可能是毒大米,掺点食油可能是地沟油,喝点牛奶可能是毒牛奶,吃个鸡蛋可能是“红心蛋”,吃点肉吧可能是致病肉、激素肉,连吃点素菜,都可能是带药菜……,已完全处在十面埋伏之中遍体鳞伤了。难道我们有话语权的媒体、评论家们,还嫌不够,还要再在日常消费价格上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吗?这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不顾老百姓死活了?
一吐为快之后,突然意识到“单仁平”先生是否“三人评”的谐言,莫非又是“梁效”之类有背景、有来头的评论团体?这又让我想起汶川地震之后网民流传的一句话:“养了一群专家,不如养几只蛤蟆”。蛤蟆固然卑贱、低微,可它总能在该它出现时出现,该它出声时出声,更重要的是总能发出它正确的声音。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期待媒体多帮助卑贱者发出真切、冷静、睿智的声音,少纵容精英们唱出虚假、冷漠、昏愦的高调。否则,让他们混淆视听、转移视线、用错误的逻辑操纵舆论,并逐步成为司空见惯,那就不仅是中国媒体的困境了,更是中国民众的又一个困境了。

标签:企业   牛奶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