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性矛盾,中国与西方对疫情的态度
金融资本方面,在2019年4月,中央第一次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因为在21世纪的第2个十年,中国已经达到了金融资本总量最大。若将人民币换算成美元,其总量已超过美元的总量,尽管它仍然不是国际的主要结算货币或主要储备货币,但它也已经上升为足以构成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金融资本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金融资本之间的斗争,但中国仍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金融资本阶段占据主要地位的国家是美国。此前,美国在金融资本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欧盟;在21世纪之初,中国迅速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现已演化成为世界金融资本总量最大的国家。因此,中国至少已经成为金融资本阶段的次要矛盾方面,演变是客观的。
如此看来,真正的问题仍是在21世纪中国从产业资本阶段的竞争中升级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极度稀缺的人口大国,用人均来衡量,中国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工业化,而中国却进入了工业化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中国在产业资本阶段并非按照西方的模式发展,而是走中国自己的路。当然,这同样饱受批判,因为任何产业资本的崛起都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非常复杂。
中国与西方会发生这么尖锐的对抗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金融总量需要流动性才能转化为财富。如何增加流动性?一方面,是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扩张;另一方面,是21世纪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瞄准了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包括短时间内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投资国,因中国的投资带有些许“土豪性”,所以,占有话语权的其他投资国将中国的这种投资说成是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制造了非洲的债务危机等等。
外债危机其实在拉美国家、在中国、在东亚的情况都是一样的。中国的对外开放真正始于1971年的尼克松访华,美国宣布解除对华封锁禁令,除了所谓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仍然保持高技术和军事不对中国开放,其他的一般民用领域都开放。同期,中国推行“引进、消化、吸收”政策大规模引进西方投资和企业。于是,周恩来亲自制定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和技术的 “四三方案”,经毛泽东批准后,于1973年开始实施。大量引进外资使中国遭遇严重的财政赤字危机,于是就请邓小平来管理经济,邓小平做顺周期调节,引发各地、各部门的普遍不满,毛泽东只好把他再请下来,这就是邓小平的第二次起落。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外债危机。
20世纪70年代,战后西方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于是,通过对外投资将产业对外转移,造成这些从西方引进设备和外资的国家都陷入债务危机。债务危机造成这些国家政权更迭、政治波动不断。只是西方话语对此并未做出客观的解释,所以大家的教科书里也没有这套解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