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灾难类型,入侵物种会带来哪些危害
入侵物种很可怕,但也很好吃。
无论是从非洲来的罗非鱼,从美洲来的牛蛙,从日本来的小龙虾,在经历了短暂的风光以后,这些嚣张的外来物种迅速被反杀,沦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因为繁殖速度,远远跟不上被食用的速度,直接沦为濒危物种,需要靠人工养殖才能苟延残喘。
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些入侵中国被吃货们“团灭”的入侵物种,看看它们是如何从“生态杀手”沦为“美食宠儿”的。
第十:罗非鱼
起源地:非洲东部内陆湖泊
入侵经过:
1978年,罗非鱼从非洲大陆引入中国。
最初,罗非鱼凭借惊人的繁殖能力,迅速占领了中国南方各大河流和湖泊,成为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平衡的生态杀手。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罗非鱼的怀卵量可达15,000粒,繁殖能力超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压倒性集群优势,抢占本土鱼虾的生存空间,危害性不小。
被反杀经过:
不出意外的话,意外还是出现了。
中国吃货发现,罗非鱼虽然讨厌,但好在肉质鲜美,营养也很丰富,因此很快就被吃货们盯上了。
从清蒸罗非鱼到红烧罗非鱼,从罗非鱼烧烤到罗非鱼汤,这道非洲来的水下客人很快就沦为餐桌上的“常客”。
如今的罗非鱼,野生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靠大规模人工养殖。
仅在广东一地,就有成百上千家罗非鱼饲养基地,甚至还出口到美国市场。
第九:埃及塘鲺
起源地:非洲尼罗河流域
入侵经过:
1981年,埃及塘鲺被引入中国,原本是为了水产养殖,但人们发现,埃及塘鲺的食性很杂,饮食一点都不讲究。
关键这货还喜欢啃食水下垃圾,卫生条件堪忧,因此很快就被养殖户抛弃。
结果,沦为野生的埃及塘鲺开始了肆无忌惮的野蛮生长之旅,繁殖得比兔子还快,迅速占领了中国南方的湖泊和河流。
被反杀经过:
一开始埃及塘鲺被当作“垃圾鱼”,根本没人愿意吃。又因为长得丑,遭人嫌弃。
但总有吃货愿意尝试,结果发现这货虽然脏是脏了点,但胜在肉质鲜美,关键是刺少,老少皆宜啊!
于是,从清蒸塘鲺到红烧塘鲺,从塘鲺煲到塘鲺鱼汤,埃及塘鲺摇身一变,竟然瞬间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丑不要紧,好吃就行。
第八:笋壳鱼
起源地:东南亚
入侵经过:
20世纪80年代,最早起源于东南亚的笋壳鱼作为食用鱼被引入中国。
笋壳鱼平时喜欢栖息在河流、水塘的下层,这种奇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笋壳鱼掠食与躲避天敌。
不过相对于罗非鱼来说,笋壳鱼的繁殖性和对环境的破坏性要稍微弱些。
被反杀经过:
在濒临海域的原产地东南亚,内陆鱼种笋壳鱼其实并不太欢迎,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吃海鱼。
不过笋壳鱼的优势在于肉质鲜美,到了中国自然没有独善其身的待遇,很快就被吃货们盯上了。
从清蒸笋壳鱼到红烧笋壳鱼,各地大厨纷纷持刀上阵,将笋壳鱼里里外外研究了个明白。
如今的笋壳鱼不仅沦为餐桌珍馐,价格还很贵,普通老百姓平时都吃不起呢。
第七:白玉蜗牛
起源地:非洲东部
入侵经过:
首先澄清,白玉蜗牛虽然是非洲来的,但它并不是非洲蜗牛,体型也远小于非洲大蜗牛。
20世纪80年代,白玉蜗牛作为食用蜗牛被引进回国。
因为繁殖能力惊人,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农田和菜园。这货平时喜欢啃食蔬菜和庄稼,对农业危险性极大。
老百姓对它可谓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扒其皮,食之肉。
被反杀经过:
哎哟喂,这货最终还真的被扒皮吃肉了。其实最开始,白玉蜗牛还被当作“农业害虫”,也没几个人去吃。
但后来有吃货没忍住尝了个鲜,结果发现它肉质非常鲜美,简直是天下掉下来的美食。于是从红烧蜗牛到焗蜗牛,白玉蜗牛瞬间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如今,白玉蜗牛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靠人工养殖。
甚至在很多地区,白玉蜗牛养殖已经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生存产业。
第六:大口黑鲈
起源地:北美洲
入侵经过:
在北美老家,大口黑鲈被美国人称为“鱼王”,别提有多嚣张了。
1987年,大口黑鲈来到中国,本以为会在东方继续横行霸道,结果出了点意外。
太阳鱼是卵胎生动物,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极强,很快就在局部水域泛滥成灾。
被反杀经过:
太阳鱼在水里嚣张肆虐,在锅里却鲜美无比,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吃货们自然没有放过它的道理。
从清蒸太阳鱼到红烧太阳鱼,太阳鱼瞬间沦为舌尖上的美味。
如今的太阳鱼,每当回首往事都不仅暗自悔恨,恨不应该入侵中国。
第五:海星
起源地:太平洋和印度洋
入侵经过:
海星爬在海洋运输的货轮底部潜入中国,凭借超强的繁殖能力,很快就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礁石和滩涂上站稳脚跟。
2022年,青岛胶州湾的海星密度高达每平方米50只,10万多亩的牡蛎养殖区遭到入侵,给养殖户造成上亿元的损失。
被反杀经过:
听闻海星入侵并泛滥成灾,全国吃货义愤填膺,再加上海星肉质鲜美,富含营养,最终被中国人列入“美食清单”。
一时间全国夜宵摊纷纷上架,海星瞬间成为烧烤界的“网红新宠”。
这货估计做梦都想不到,我这个鬼样子你们也敢动筷子?
第四:斑马贻贝
起源地:黑海地区
入侵经过:
入侵五大湖,袭击核电站,令美国人惶恐无比的斑马贻贝,下场也是比较惨的。
跟海星一样,这货也是偷偷摸摸来到中国的,它们爬在远洋货运的船舱底部,不远万里前来中国主动送死。
前期因为繁殖能力非常惊人,很快就在东部沿海地区泛滥成灾,对过往船只和正常航运构成巨大威胁。
可它们高兴得太早了。
被反杀经过:
斑马贻贝虽然讨厌,但肉质还是比较鲜美,因此也难逃下油锅的命运。
如今,斑马贻贝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靠大规模人工养殖强行续命。
谁也没想到,这种在美国翻江倒海的强悍生物,竟然落得如此的下场。
第三:生蚝
起源地:欧洲、亚洲和美洲沿海地区
入侵经过:
多年前,丹麦生蚝泛滥,铺天盖地的生蚝盘踞在丹麦海滩,彷如世界末日。
时任丹麦驻华大使曾在社交媒体上求助中国网友,一度引发热议。
被反杀经过:
对于丹麦人的求助,中国网友瞬间不淡定了:这货也能泛滥成灾?
生蚝肉质鲜美,富含营养,早就被中国人列入“美食清单”,还没誉为“男人加油站”、“女人美容院”。
从碳烤生蚝到芝士生蚝,从蒜蓉生蚝到清蒸生蚝,在厨师的努力下,生蚝晋升为顶级夜宵食材,哪有泛滥成灾的能力?
如今的生蚝,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靠大规模人工养殖强行续命。
第二:牛蛙
起源地:北美洲
入侵经过:
20世纪70年代末,牛蛙被引入中国,原本是想作为食用蛙推广。
结果这货的繁殖速度得比兔子还快,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湿地和农田。
一只成年母牛蛙一年就可产卵高达15万枚,且存活率达85%,短短几年内数量增长两三倍。
且由于牛蛙体型庞大,性情凶悍,本土蛙类压根就不是这货的对手,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眼看就要引发一场生态灾难。
被反杀经过:
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国吃货坐不住了!
牛蛙肉质鲜美,出肉率极高,天生就是下油锅的命。
从干锅牛蛙到香辣牛蛙,从牛蛙火锅到烧烤牛蛙,牛蛙很快就在餐饮店占据一席之地,被食客点单的概率遥遥领先。
如今的牛蛙,数量早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也只能靠大规模人工养殖来苟延残喘,真是可笑又可叹。
第一:小龙虾
起源地: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入侵经过:
小龙虾原名克氏原螯虾,起源于北美大陆。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最初是被当作牛蛙饲料来引进的,因为这货壳硬肉少,怎么看都没有成为顶级食材的潜质。
于是趁着没人吃,迅速凭借超强的繁殖能力占领了中国南方的河流、湖泊和稻田。记得小时候,在稻田里和河沟里到处都有野生小龙虾蹦跶,小孩子喜欢捉起来玩耍,但基本上没人吃。
被反杀经过:
小龙虾在中国上演舌尖上的逆袭,是比较搞笑的。
一开始,小龙虾还老百姓被当作“害虫”来消灭,这就跟小龙虾在日本是一样的。
但从本世纪初开始,小龙虾突然在湖北、湖南等一些中部省市的夜宵摊出现。几年以后,这股吃小龙虾的热潮逐渐蔓延,先是四川,重庆,然后是江苏,浙江,广东,此后一路北上,陆续攻占北京、山东、东北,彻底完整占领全国夜宵摊的伟业,终于晋升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夜宵王者,拿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
什么牛蛙、生蚝这些前辈,如今都被小龙虾踩在脚下难以翻身。
从麻辣小龙虾到蒜蓉小龙虾,从油焖大虾到清蒸小龙虾、十三香小龙虾……
如今,小龙虾不仅被吃成了可笑的濒危物种,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
有中国吃货呼吁:敢不敢再入侵一批?
结语
这些入侵物种原本以为在中国可以“横行霸道”,结果却被一群吃货“团灭”。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句话总结:犯我华夏者,虽远必煮。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