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过程,淮海战役示意图简笔画
1992年上映的《大决战》《海战战役》全景展现了战役全过程。
西柏坡的共产党领导人谈笑风声中确定了淮海战役计划。
南京的蒋“总统”和顾祝同、何应钦也踌躇满志地制定了会战计划。
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建议,攻取宿县,截断徐蚌交通,堵住徐州刘峙集团退路。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给政委说:英雄所见略同。
国民党国防部郭汝瑰厅长介绍徐蚌会战计划。
参谋总长顾祝同对会战方案表现得很有信心,而且还神秘的表示,还有秘密武器。
镇守徐州的是福将刘峙。
黄百韬听到又给他增兵了很高兴。
吃醋的李弥揶揄黄百韬:你都下辖五个军了,还向总长叫苦,我们该怎么办?
冯治安可不乐观,打起来,第一个挨揍的就是他,他也想不到把兄弟会起义。
看与会众将这神态,不像是个好兆头。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和副参谋长张震行车中接到紧急敌情电报
粟裕立刻命令:照抄电报原文,下发各个纵队,马上改变行进方向。
粟裕问张震:黄百韬在运河上架设浮桥没有?
张震很确定的回答:没有。
粟裕:那他可是混了头啊。
黄百韬在运河边新安镇等海州撤退回来的44军,等了两天,竟然没想到架设两道浮桥。
十几万人马在一个铁路桥上抢道,混乱不堪。
实际情况比这难看的多,因为还有很多跟着撤退的老百姓,直接被扔进河里。
黄百韬看着混乱的场面,也后悔没有架设浮桥了。
这个时候,只有抢占必经之路的曹八集。
于是黄百韬命令抢占:人死绝了,也得守住。
粟裕当然也知道这个地点的重要性,同时下令:
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哪个失职,军法从事。
南京的蒋介石听到汇报,感叹道:谁会想到粟裕竟然来的这么迅速。
暴雨中,刘伯承司令员和陈邓会合。
刘伯承司令员分析军情和战机。
刘峙大言不惭的向在座的将军们谈论他的“猪的战术”。
邱清泉听不下去,用英语向李弥说:奇谈怪论,满嘴放p。
刘峙听出来不是好话,就问邱清泉:雨庵你说什么?
狡猾的邱清泉当然不能实话实说,于是回答:我说总座高见。
高见、高见,愣着干什么,鼓掌呗
从东北调来的救火队长杜聿明提出了他的作战方案:集中十六个军,向西击溃刘邓,然后会同黄维,解救黄百韬。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淮海战役还真不好说是什么结局。
李弥担心:扑空了怎么办?太冒险了
孙元良也说:南京不会同意的。
刘峙问:还有没有更稳妥的办法?
杜聿明无奈地表示:只有按照国防部的计划,猬集徐州,以求自保。
看戏的政委提议:提前发起攻取宿县的进攻。
刘伯承征求陈毅意见,陈毅说好。
中野3万人攻占宿县,歼敌1.2万人,取得重大胜利。
刘陈邓感到格外轻松。
西柏坡的领导们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大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
主席提议,大家商量,谈他一个通宵。
毛、刘、周、朱、任,最高层对目前全国各地战场形势信心十足
美军顾问巴达维将军对国民党国防部部署的徐蚌会战很不满意。
巴达维质问:计划里有多少体现了战略决战积极进攻的精神呢?
蒋介石也很不满意,默不作声。
何应钦又介绍了现在的战场态势
刘少奇分管后勤,他担心的是,这么一场大战,我军、民工,加上俘虏,多少万人吃饭的问题
总司令觉得现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士气旺盛。
对最高层来说,下决心进行战略决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蒋介石声情并茂地回忆起了当年北伐的光辉事迹。
动情处,不禁流下眼泪。
于是才有了那句名言:无论如何,会战兵力是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
主席也豪迈地表示:60万对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加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徐州东部进攻解放军阵地的国民党军74军向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报告:共军全线撤退了。
邱疯子于是得意洋洋的下命令:以装甲掩护,尾随追击,迅速脱离战斗。
回家庆功,当兵的吃大餐。
中国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壮观的黄维兵团行军场景。
据说后来台湾的国民党军老将看到这个电影,不禁感慨,要是当年黄维部队能走出这样的队形,哪能战败
黄维背后这个不起眼的演员,据说是指挥配合拍摄部队的解放军首长。
为了拍摄《大决战》,解放军调动了13万人马,比黄维兵团12万人马还多。
熟读兵书的“书呆子”黄维对前景充满信心,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成为解放军俘虏了
黄维下令:部队加快进度。
刘陈邓在一起研究战役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
政委作为淮海战役的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想得很多。
部下向黄维报告:南坪集渡口未遇到解放军阻击
黄维先是不相信刘伯承能够主动放弃这唯一的要点。
继而一想:土八路这是怕我啊,他们肯定是跑了
于是下令:追
淮海战役,共有山东、江苏、河南等地543万民工参与支前,80万辆小推车送上了粮食、炮弹。
民工队伍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民工掩埋亲人,带孝上路。
粟裕在指挥部召开会议,部署进攻碾庄
具体指挥由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和华野副政委、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负责。
王建安发布总攻击部署。
粟裕问:有什么问题没有?
没人回答
粟裕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
众将一起高声回答:没有!
碾庄总攻开始。
被围困在小村庄里面的黄百韬召集了他的两个小铁杆,最后交代交代。
25军副军长杨庭宴是一直跟着他的生死兄弟,后来也是杨埋葬了他。
陆军大学上下铺的参谋长着急:哥们儿咱别胡罗罗了行么,还是赶紧跑吧
黄百韬大将风度:喝了这杯酒再走,挺贵的。
解放军突破阵地防御,攻进来了。
黄百韬眼看走头无路,掏枪准备自杀
杨庭宴打掉了他的手枪,黄百韬打了他一巴掌,转身去捡手枪
站到河边的黄百韬被流弹击中,死在小河边。
后来,他毙命处树了一个石碑:解放军击毙黄百韬处,被其家人改成了”黄百韬被击中“。
乘坐飞机来到双堆集上空视察被围困的黄维的顾祝同,看到黄维构筑的工事,提出表扬
黄维信誓旦旦地请总长和校长放心,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陈邓一起谋划怎么消灭黄维。
很多人也纳闷:大别山走出来的12万连重装备都没有的中原野战军,怎么就包围了全部美械装备,还有坦克飞机的国民党第一部队黄维的第12兵团?而且还给消灭了?
这当然主要靠“当代孙武”刘司令员的神机妙算和政委的正确领导。
陈毅司令员肯定也出了不少注意
政委因为纵队司令员政委迟迟没来领任务有点着急了
双堆集,解放军的进攻准备很充足
中野政委管大事,副政委视察前线。
而且,阵地上还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不得不说,这个政委干的活,别的都比不了。
俱乐部还有文工团演出
这是馒头还是窝头,怎么黑乎乎的?
火线入党也是提升战斗力的一个好办法。
这边的粟裕,陷入两难的判断:杜聿明到底走哪条路线撤退?
参谋长还有参谋们都不敢出声了
卧底传来的绝密情报和自我判断的矛盾,让粟裕绞尽脑汁
粟裕晚年回忆,他一生征战,最紧张的三个时刻:一是宿北战役,二是豫东战役,第三个就是这时候。
杜聿明到底走哪条路线撤退,一旦判断失误,杜聿明三十万人马,就溜之大吉了
人算不如天算,最大的卧底就是运输大队长。
杜聿明关了电台,但是还是接到飞机空投措辞严厉的校长手谕:你不听我的,咱们将要亡国灭种!
杜聿明感慨:每到关键时刻,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几十万兄弟,就这样~
刘陈邓这会又轻松点了
小胖子一遍遍的呼叫:这里是总前委,找粟裕司令员
找粟裕司令员有事么?
地图前的粟裕,陷入沉思
接到军长的电话,很高兴。
陈军长是个热情的话痨:我想得你这心,倒悬起
你讲你讲
粟裕热情地说,总前委成立,还没见过你们几位首长呢
观众以为军长要给司令员下命令呢
陈军长:你们吃掉黄百韬十几万人,打得好啊
粟裕突然发现参谋送来的紧急军情,生气了,责问参谋:为什么不报告我?
陈军长还没聊完呢
粟裕没工夫闲聊了,对军长表示:放心吧,李延年缩回去了,我们正好打杜聿明。
中野司令部,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
刘伯承司令员做总攻部署
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带着三个纵队和大炮前来助阵。
电影里一笔带过。
刘伯承下达总攻击命令。
牺牲的烈士都是农家子弟。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总共牺牲解放军3万多人,十余万人受伤。
看着烈士遗书,两位司令员很是感慨。
不可一世的黄维这会也成换上了士兵的衣服,准备逃跑了
最后关头,不摆谱了,大家兄弟相称吧
灰头乌脸的兵团司令官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刘陈邓驱车前往粟裕所在的华野司令部
陈毅提议照张相
于是留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唯一一张五首长合影。
杜聿明被解放军围困在永城陈官庄,已经跑不了了
解放军播音员在广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包围圈里的杜聿明胡子拉碴,已经不讲军容风纪了
国民党士兵在冰雪里,没吃没喝,忍饥挨冻。
包围圈里被国民党军官抢来的大学生。
战役期间,自知不久就要覆灭的的国民党部队军纪涣散,干了很多难以启齿的坏事。
粟裕和张震确定了陈官庄总攻击的计划。
总前委书记打来电话,发表重要指示。
粟裕说:政委说得好啊,最后一击,最后一击。
11月6日发动总攻。
邱清泉也没地方跑了
被击毙的国民党军第二兵团众将司令官邱清泉。
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捷报传到西柏坡
首长们终于也该轻松轻松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