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奥格斯堡和约,欧洲政策分析中心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大规模欧洲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战争以波希米亚人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端,最终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

16世纪宗教改革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形成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双方矛盾不断激化。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虽暂时缓解矛盾,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皇权衰微,内部诸侯林立,各自为政,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此时周边新兴国家崛起,如法国、瑞典等,它们为争夺欧洲霸权,纷纷介入德意志内部事务。

第一阶段:捷克阶段 (1618~1623)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对新教徒的迫害,波希米亚民众在1618年5月23日起义,在布拉格的王宫将2个帝国钦差掷出窗外,宣布波希米亚独立,进军维也纳。

斐迪南二世表面谈判,实际以普法尔茨领地换取巴伐利亚公爵支持,出兵25000人进攻波希米亚。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普法尔茨联军和蒂利伯爵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展开决战,史称白山战役。天主教同盟军胜利。1623年,重新占领波希米亚。捷克民众被迫改信天主教,本土书籍遭焚毁,德语被定为官方语言。本阶段哈布斯堡王朝获胜。

第二阶段:丹麦阶段 (1625~1629)

此时,各国君主都不愿看到哈布斯堡再次崛起。1625年,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提议英、荷、丹结盟,丹麦负责出兵。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支持下攻入德国西北部,取得暂时优势。

1628年,形势倒转。波希米亚雇佣军将领华伦斯坦受命于斐迪南二世进军德国北部,击败丹麦,控制萨克森。丹麦签订《吕贝克和约》,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哈布斯堡势力直抵波罗的海。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1630~1635)

此时华伦斯坦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舰队,引起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恐慌。

取得法国资金援助后,古斯塔夫在施特拉尔松德登陆,势如破竹南进德国。1632年初,蒂利伯爵阵亡。随后,瑞典军连破美因茨、奥格斯堡、慕尼黑。

危急存亡之际,斐迪南二世重新起用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在纽伦堡挫败瑞典军;随后瑞典在吕岑战役获胜,但是古斯塔夫阵亡,瑞典军群龙无首。此前饱受猜疑的华伦斯坦也在斐迪南授意下遇刺。

1634年,神圣罗马帝国在马德格林再次反攻,将瑞典军赶回海岸。1635年5月,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与帝国签订《布拉格和约》。哈布斯堡王朝获胜,但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无力继续作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1635~1648)

尽管同为天主教国家,法国一直幕后努力阻止哈布斯堡实现霸权,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屡次战胜迫使法国直接出兵对奥地利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作战。

威名远扬的西班牙海军分别被法国和荷兰歼灭。瑞典军队重新登陆德国。此时丹麦嫉羡瑞典战绩向其宣战。1645年,丹麦舰队被曾经击败过的瑞荷联军歼灭。瑞典水陆两路进逼丹麦迫使其停战。

1645年3月,瑞典在波希米亚战胜;8月,法国在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战胜。1648年,法国-瑞典联军在楚斯马斯豪森战役和兰斯会战再胜。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意义在于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独立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权独立平等原则。这个原则是当今国际法的基石,其实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罗马教廷对欧洲各邦国的管辖权。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物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行废立之事"。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其最初目的是防止教廷或其他国家以维护同宗信仰为名义干涉一国的宗教事务,确保本国君主政府是其宗教事务的主宰。

第三是势力均衡原则,各国合纵连横,防止在欧洲出现独霸的国家。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