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历史,拉美经济的主要挑战和经验教训
基于拉美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可大致分为“外向—内向—外向”三个主要阶段。
△巴西里约热内卢
第一个阶段,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时期(19世纪初纷纷独立至20世纪30年代)。
此阶段拉美地区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欧洲殖民统治,拥有了独立的外交及外贸自主权,能够直接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导下,借助彼时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政策环境,拉美地区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出口资源为密集型初级产品,同时进口工业品。
在这一发展模式下,拉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也实现了城市经济和早期工业的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于有限种类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并进而形成了相对单一且区内各国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模式。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拉美地区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外部脆弱性日益突出。同时,在出口方面与国内生产之间传导不足的情况下,拉美出口方面的生产率提高并未产生足够溢出效应,在外国制造品涌入的情况下,对地区本土工业化形成一定抑制。
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
“大萧条”后世界经济低迷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萎缩,拉美地区前期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的弊端显现,其出口受阻,发展进入停滞阶段。50—60年代,“依附论”与拉美本土的发展主义理论的影响日趋扩大,促使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地区开始“向内转”,期望通过以国产制成品替代进口品,实现工业化,从而改变自身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外围地位,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
在对外实施高关税壁垒保护,对内采取产业扶持和国有化的多重政策之下,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全面推广时期,促使拉美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均实现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出口的升级与多样化生产,地区出口中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基本上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拉美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两大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一是“小政府”支撑雄心勃勃计划下的“大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持续扩大;二是初级产品“小出口”支撑资本和技术“大进口”,导致贸易赤字不断增加。两大赤字下,拉美形成了举债发展模式。同时,地区不少国家存在国内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生产部门互不衔接配套的弊病,且因城市化加速和农业部门萎缩造成的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加剧,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社会问题日渐突出。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三个阶段,新自由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举债发展模式增大了拉美外部风险敞口,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欧等国遭遇经济危机,为控制通货膨胀率而快速拉高货币政策利率,促使拉美多数国家的偿债成本陡然上升,最终演变为地区性的债务危机,将拉美拉入第一轮“失去的十年”(1981—1990),也即经济低迷,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叠发的时期。
为获得国际援助以应对债务危机,拉美国家初期被迫采取新自由主义改革,随后逐步主动推行外向化改革。一是经济自由化,进行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改革,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对外资进入的壁垒,放松金融管制;二是私有化,出售国有资产,大幅裁减国有企业工人;三是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强调通过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行,拉美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恢复阶段,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经济稳定性也有所改善。在21世纪初期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中,拉美再度获得有利的市场时机,取得了阶段性经济增长。
但是,新自由主义改革也酝酿了地区发展的潜在风险。一方面,过度开放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没有相对应成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加剧了地区金融脆弱性,致使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汇率危机和经济危机在地区屡屡爆发。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改革,未能适应地区中产阶层扩大后产生的新需求,部分国家、部分领域的“福利赶超”与社会投入不足并存,这使得地区减贫绩效不稳定,多数国家社会贫富差距居高不下,社会冲突日益加剧。这些风险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失速、失序而再次爆发,在2020年暴发的全球新冠疫情中更是进一步放大,拉美近期再度陷入经济增长缓慢的窘境。
△墨西哥城市景观
拉美地区在若干历史时期确实取得了相当的发展成就,但一直面临着诸如社会发展不平等、经济外部依赖性强、政治和经济制度脆弱等挑战,未能实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实力的稳定和持续性提升。若这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得不到解决,拉美很难实现长期且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节选自《领导文萃》2025年2月下“高端访谈”栏目《拉美地区发展演变与前瞻——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岳云霞》
特约记者 | 王丽丽
责任编辑 | 一零
微信编辑 | 一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