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和不忘出丑的自由主义
袁隆平、粮食安全、粮库腐败和不忘出丑的自由主义
作者:巡夜人 提交日期:2008-4-28 天涯社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向媒体披露,有的地方“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袁隆平说,由于国家对粮库有补贴,所以虚报后可以冒领这部分补贴,另外,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
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3月14日下午,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专程拜访了袁隆平。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反映的情况自然引起了民间的议论。袁隆平反映的本意是揭发粮库可能冒领补贴和转用牟利的问题,并不涉及到粮食安全。但是这个物价昂贵生活艰难的时代,老百姓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到底有多少粮食可以吃上去。就是最不关心时政的人,也能感受到国内食品价格的上涨,听说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暴涨。谁都不想饿肚子。
于是,有一个叫作许斌的人出现了。这是一个尚未为人所承认的智者,所以心灵也承受着不为人知而致的煎熬。许斌赶忙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袁隆平说粮库空置是大实话 国企储粮是天方夜谭》。我们都知道多少年来甚至几千年来国家粮库都储备着粮食,所以当听说“国企储粮是天方夜谭”时,那种震动不下于“冬雷阵阵夏雨雪”。特别是,我们知道不光是中国而且世界上差不多每个国家都有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国家储备,到目前为止美国石油储备量还是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
许斌说,“我找不到提案全文,无法知道袁教授究竟怎样看待粮库空置现象,虽然报道与评论者往往将粮库空置与国家供应粮食安全挂起钩来。即便令人尊敬的袁教授本人也主要持这种看法,却也不能不说,这一看法特别幼稚。”
既然找不到“提案全文”,“无法知道袁教授究竟怎样看待粮库空置现象”,怎么又“令人尊敬的袁教授本人也主要持这种看法”了呢?如果把“即便”理解成“即使”,那么“主要持有”又怎么理解呢?什么叫“主要持有看法”呢?
语法的混乱充分体现了思维的混乱不堪。
许斌说,“收获够多,国家粮库不收购储藏,也会被其他商人或者是农民自己储藏,而不会就没人管了。中国农民其实有储粮传统,且经验相当丰富,不真正缺现钱花,相当部分农民更愿意自己储粮以赚取淡旺季之间的市场差价……真正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也是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是田里的收获够不够多,至于收获的粮食储备于民间还是国家粮库,则不过是不同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罢了,其间有合理不合理、浪费不浪费的区别,却无关国家粮食供应的安全不安全。只要农民愿意种粮、收获够多,就算是国家粮库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国家粮食供应依然安全,反之,耕种积极性不高、收获本来就不多,还盲目强化‘余粮征集制’,则国家粮库里装满粮食的一天,几乎就是有老百姓饿死在粮库门口的一天,这样的惨剧,在古今中外发生过好多次。……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储备为核心的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是绝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真正的费而不惠、浪费极大,着实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实行储粮于民间的时候,唯其如此,才真正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粮食供应安全。……但凡有市场需要存在,民间储粮主体……必然比国营粮库做得更加有效率。……我们家做了好些年粮食生意了,知道现今遍及中国农村的粮食经营商怎样做生意吗?不是打开大门就等着农民来求你买粮的时代了,为了吸引农民卖粮,要常年给予农民赊欠生活用品的便利,到了收割期,去农民家自己背、自己扛,现在青壮打工去、耕种老与稚,中国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不得不将没有晒干的粮食收购回来,然后自己组织晾晒,通常是摊开在大堤上,绵延数百米,自家人坐在堤上照看、累了就躺在堤坡上眯一会儿,一夜接着一夜,白天还要去农民家收购。这样的经营方式,不是任何一个国营企业做得到的,或者说,让国营企业来做,成本会高到天上。要知道,一般基层粮食经营商那样辛苦地经营粮食,收购价还高于国家保护价,平均每斤粮食最后只能赚到2至3分钱毛利。在本地农村,没有一个经营商能够单纯依靠粮食生意生存下来,必须同时经营当地其它所有主要农产品才能保证稍稍合理一些的收入,而国家粮库,搞那么大排场、养那么多人,只为了储那么一点点儿粮食,无怪乎在享受了国家补贴后依然要亏损,且收购价总是一如继往的低,而卖出价总是趁火打劫般的高。国家粮库每多储一斤粮食,公共财政资源就会多无谓地消耗一个基数,造成公众负担越重、生活成本越高。”
所谓“相当部分农民更愿意自己储粮以赚取淡旺季之间的市场差价”,这个事情我们都很熟悉。许斌看起来是没挨过饿,而且也不了解挨饿的历史。远的不说了。就在90年前,当俄国十月革命之时,经济崩溃,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储粮”以赚取“差价”,许多像许斌这样的粮食贩子就已经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制造恐慌,在大多数人饿肚子的同时自己发大财。当时的红军白军对此都没什么别的办法,除了只能把农民的余粮都征集上来之外,对那些投机分子,要么抢劫,要么处决。有人回忆到,当土耳其军队进驻一个城市后,肉贩子把所有的肉都藏起来,最后是司令官下令把一个倒霉的肉贩子而不是猪用钓勾穿过喉咙挂了起来,城市里才有了按照军队规定的价格出售的猪肉。十月革命之后,施行新经济政策时,“收获够多”了,苏维埃工作人员想“按照市场规律”从富农那里收购粮食满足城市粮食供应,可是,“更愿意自己储粮以赚取淡旺季之间的市场差价”的富农两手一摊,没有。斯大林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得意忘形的富农对收购人员说,小伙子,跳个舞吧,我就卖给你粮食。
当这些只知道“市场差价”而不顾大多数人死活的家伙被收拾了之后,就有粮食贩子许斌这样的聪明人跳出来哀号,控诉国家的罪恶,控诉“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人的罪恶,控诉一切妨碍他们发财的人和事。
在许斌的笔下,粮食贩子简直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农民兄弟最亲近的朋友。他们不光要“常年给予农民赊欠生活用品的便利”,而且“到了收割期,去农民家自己背、自己扛”,“将没有晒干的粮食收购回来,然后自己组织晾晒,通常是摊开在大堤上,绵延数百米,自家人坐在堤上照看、累了就躺在堤坡上眯一会儿,一夜接着一夜,白天还要去农民家收购”。就这么辛苦,“平均每斤粮食最后只能赚到2至3分钱毛利”。这赔本的生意确实没什么可做的。粮食贩子一家三个劳动力,每天背个1吨米,最后也就赚了60块钱,还是毛利。这点钱,怕是连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都不够,还不如去台湾人的工厂打工。这粮食贩子不光是最可爱的人了,简直是农民的守护神。许斌哀叹道,“在本地农村,没有一个经营商能够单纯依靠粮食生意生存下来,必须同时经营当地其它所有主要农产品才能保证稍稍合理一些的收入”。不过,按照生意人的观点,经营利润这么微薄的惨淡的粮食生意,好像倒是为了能够“经营当地其它所有主要农产品”的附带。如果不是心好到了耶稣基督的水平,我直接经营“能保证稍稍合理一些的收入”的其它主要农产品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经营每斤只赚到两三分钱的粮食干什么呢?就为了不让城里人饿死?
虽然目前看起来我国的粮食储备足以保证粮食安全,而且我国的粮食自给能力也不错,但是伴随着国际市场上的粮价高涨,粮食贩子们早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投机的渴望,蠢蠢欲动了。有报道说,在黑龙江水稻产区,农民开始囤粮叫价,而直接把价格炒起来的就是南方来的粮食贩子。而讽刺的是,这些粮食贩子恰恰与粮库亲密合作,由粮库替他们代收大米拿提成。泰国是国际大米市场的主要供应国,泰国大米出口联合会主席奥帕斯旺斯表示,“那是一些中间商或者原本不做大米买卖的地方商人。他们只是为了赚钱就跑去买光了农民的大米,然后囤积在自己的后院,或者是租来的仓库。这样一来就影响了部分供应。”不久前,甚至国库中有约20万吨的大米都不翼而飞,商务部长桑苏万已经请求军队保护国有粮仓。最后,还有人偷稻米种子。这可不是农民的作风。有报道分析道,“也有一些农民因米价上涨而获益,但那只是极少数有能力储存大米的农民。很多小农由于没这样的能力,不得不在收割后立刻将大米卖给中间商。”
粮食贩子许斌继续说,“这样的经营方式,不是任何一个国营企业做得到的,或者说,让国营企业来做,成本会高到天上。”问题就在这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是必须要淘汰的。就算确实这么收购而且也只能这么收购粮食,每斤只有两三分钱的利润,那么既然粮食贩子可以通过“经营当地其它所有主要农产品”获得“稍稍合理一些的收入”,那么为什么国家的粮食收购企业就不可以呢?
说到成本,不可避免的成本,不论是粮食贩子还是国家粮库,谁来收购粮食,这成本都不会消失,不存在粮食贩子收购粮食为公众免除了额外成本负担的可能性。而且,国家粮库的先进设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降低收购和存储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粮食贩子许斌不是不懂,而是为了混淆视听不去说它罢了。
粮食贩子许斌不可能没听说过“粮食银行”。太仓市率先尝试的“粮食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大有推广的趋势。太仓市易裕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元勋,是第一家粮食银行的发起人。他在粮食购销企业工作了20多年,经常会与农户接触。农户时常抱怨说,粮食在保管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被老鼠吃掉,被虫蛀掉,因为天气潮湿而烂掉。特别是太仓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农民逐步入住公寓房,他们感到,再在家里设粮囤,很不方便。国家粮食局2006年的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我国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到10%,每年粮食损失量高达150亿至200亿公斤。这一数字不仅相当于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倍至2倍,折合金额更是高达180亿至240亿元人民币,粮食资源浪费严重。而粮食贩子许斌还在那里嚷嚷什么“经验丰富”、“民间储粮主体……必然比国营粮库做得更加有效率”。周元勋估算,就太仓本地而言,每年损失达2100万斤左右,相当于1.3万亩耕地正常年景的粮食生产量。在易裕粮食银行里,每年根据粮食的品质,太仓粮食局制定粮食标准出率。根据这个标准出率,易裕粮食银行2007年执行的农户存粮的折率标准是:稻谷存放1~3个月,折率是69%;存放4~6个月,折率是67%;存放7~12个月,折率是65%。 有农户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家的稻谷存放家里半年以上,一般都会生虫、陈化变质,按国家权威部门统计的10%的损耗率计算,100斤稻谷损耗10斤,稻谷出米率按7折计算,90斤稻谷只能加工成63斤大米。而如果存到粮食银行,农户可以提取65斤大米。而且,他家里还可以一年到头都吃到新鲜的大米,粮食品质高于自存粮。周元勋的粮食银行推出后,在太仓南郊农村颇受欢迎。他拿出一本记录本,上面记载了自2006年11月以来的储户统计数字。他告诉记者,截至2008年1月,他的储户数量已经超过2000户,吸纳的粮食446吨。
可见,真正合理利用国家的粮库储粮,对农民,对国家,对城市人口都有好处。只有对背拉肩扛的粮食贩子没好处。也难怪许斌对国家粮库恨之入骨。如果粮食贩子有足够的实力也去搞类似“粮食银行”这样的创新,那自然也不错:不过这就不是背拉肩扛的粮食贩子能够做到的了。这得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
粮食贩子许斌,顺便也卖力贩卖起了自由主义,看来这笔买卖的利润可不只每斤两三分钱。相比较薛兆丰那种闭门造车在菜市场考察汇率的胡言乱语的自由主义,许斌的自由主义谎言就编得更有趣一些了。
回到袁隆平的问题上,其实他揭示的是国家粮库可能存在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的问题。《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1993年中央财政对粮食企业补贴为230.3亿元,中央储备补贴为67.44亿元,地方储备补贴为19.74亿元。而到2003年,中央财政对粮食企业补贴增加345.72亿元,年均增长率13.64%,中央储备补贴增加152.44亿元,地方储备补贴增加113.53亿元,超储粮补贴82.27亿元。此外,仓库费用、仓储损耗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北京农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忠伟分析,国有粮食流通出于利益驱动,产生各种“寻租”行为,欺报、瞒报收储量以骗取或套取补贴,挪用、截留收购资金,用较低的贿赂成本争取将“合理库存”定得很低,以获取较多的粮食以得到国家补贴。流通环节的成本使得农业价格补贴的效率仅仅为14%,而发达国家为25%。虽然看起来发达国家的效率也不怎么高,不过中国未免有些太低。
有报道以安徽南陵峨岭粮站为例。该粮站早已经承包给了私人,没有粮,里边堆放的东西都是私人的。原职工下岗,“不但不拿钱还要自己交社保”。“中央的款子照样领,仓库另外出租给私人米厂,但对上则谎报是自己的库存。”南陵县原粮食局局长说,“粮食现在没有了,粮库基本瘫痪了,都变成了私有制,办公楼也租给了居委会,南陵的粮食系统名存实亡。”在南陵县城北的许镇省级粮食储备库,新老仓库加起来有10个,只有3个是满的,只有不到1万吨的储量,其他都是空的。
所以有人建议对粮农进行直接补贴以取代目前这种“由粮食购销企业按规定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再由粮食风险基金对购销企业给予超储费用、利息补贴”的间接补贴。但是即便如此,对粮食购销企业和粮库的补贴也还是需要的。因为理论上,国家粮库同国库一样,都应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自由主义贩子们尽可以大叫国家承担粮食存储和流转的费用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但是非常简单的是,如果国家不承担,这些费用也会产生,如果由农民自己承担,最后要么由粮食生产者消化,要么转嫁到价格上由消费者消化。如果由农民最亲密的朋友粮食贩子承担,就不只是转嫁成本的问题了。
国家粮库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其中,粮食后备储备应该是2500万吨,周转储备应该在6000万吨~6500万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即2500亿斤~3000亿斤。同时,国家后备粮食储备相对稳定,数量为7500万吨,其余5000万吨~7500万吨为粮食周转储备。
这么巨大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生死存亡的重要的粮食储备,只有发了狂丧失理智和思维能力的自由主义者,才会主张“藏富于民”。所以,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应该有国家粮库,而是确保国家粮库实现它应该起到的功能。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锐减到红线1.2亿公顷附近,而气候变化造成的产量不稳定、需求大量增加造成的供求矛盾激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这一切都给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嗅觉灵敏的粮食贩子无疑又使这么微妙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突破1000美元一吨,折合人民币3块5一斤,相对目前国内市场大米价格而言,这里边的利益足以使各方面都警觉起来。粮食贩子哄抬物价,农民代价而沽,谁能从中受益呢?反正不是普通劳动者。而农民虽然似乎会从中受益,但是事实上大多数农民本身就是粮食的购买者,而且粮食价格的上涨很快会带动所有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最终反过来影响到农民的利润,最终从通货膨胀中受益的,就是那些倒买倒卖的商人,而这些,早已经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