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汪晖事件”实质是一桩媒体事件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汪晖事件”实质是一桩媒体事件

2010-07-07 23:56:56 来自: 白领不黑   

  “汪晖事件”实质是一桩媒体事件

全球各地学术界有大量剽窃、学术欺诈,尤其自然科学领域,此类事件极多。绝大多数都是在本行之内、由内部渠道处理解决。(林毓生的妄言,只能证明其本人的无知。)

中国的情况其实也如此。绝大多数都是在学院内部进行调查处理。学院本身大多都设立有学术委员会,都有职权处理此类事件,也有其固定的程序。至于说,要求人员公开,这是不合理的,而且恰恰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压力,导致不公平。

最主要的,这次汪晖事件完全不通过正常的学术渠道。而是一开始就采取了外部媒体施压的办法。在三月《文艺研究》出版之前,就在一月份把文章发于网上。然后,3月下旬网络和大众媒体一哄而上……

需要注意,此次事件和以前揭露的抄袭事件,得到的反应完全不同。大多数人最初的反应都是认为王彬彬吹毛求疵,甚至手段下流,把”引证的严格性“这个问题用歪曲的手法制造错觉,由此夸大为抄袭。但是,媒体和网络立刻把这些多数的正常反应打为“汪粉的反应”。只要辩诬的,都是汪晖的拥护者……由此,只允许、逼迫汪晖表态,又转而逼迫清华表态,并且奇特地要求一个完全公开的委员会,实际上使得事件完全无法得到正常的学术辩论和学术处理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虽然相当多的抄袭案很容易判断,但也有一部分公案长期难以判定。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来说,余英时指控郭沫若抄袭,这就是一个长期未决的学术公案,这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术辩论,才可以让事情比较清楚。至于得到一致的判断,则难有可能。——所谓“文章千古事”,学术抄袭是白纸黑字,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很多无法断定的公案完全可以等待时间、或者等待能脱离一时一地偏见的后代学者来判断。如果强求立刻、当下判决,要么是缺乏学术素养,要么就是别有所图了。

(另外,如清华大学公示国务院津贴学者,也是清华全校内部公示;而如果国务院通过初选,才有必要向全国学术界公示。所以,某些媒体人士去搀和清华,是越过程序的。)

总之,此次事件,由现在来看更为清楚,是部分纸和网络群体密切协同互动的结果。其实质就是一桩媒体制造出来的媒体事件。因为其实质完全是无中生有,所以我认为汪晖教授自然不应予以任何回应。

以下,关于南方周末不必多说。在此只注重网络情况。做了一些网络调查,请看:


——此人叫胆小鬼,也许就是王晓渔同学吧?感谢网络能人vivo告知,否则还不晓得人家3月24日一大早就开始讨论王彬彬文章了。


——这个独立阅读是王同学办的电子杂志。和读品可算同道。(平时就有很多媒体的书评约稿,见下。)


——这是王同学3月24日在独立阅读小组发出的王彬彬文章。这应该是豆瓣最早的议论。

文艺研究3月中旬就出刊了。然而,24号的胆小鬼、25号的萧敢(梁捷)发出来的却并不是文艺研究的刊行版!却都堂而皇之地在文末标示出自《文艺研究》。

——这,就不免引人遐想了。想来各位可以把都推到1月20日的“共识网”?当然,也可以说各位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共识网”。文章另有来路。

——无论如何,来路这个问题且不管。胆小鬼和萧敢,在24号、25号贴出来了一个很奇特的版本,和25号的南方周末撞车了,是巧合,或者配合?


注意这个很有意思的欧文,大概也很胆小,虽然晚了三天,却在3月27号上赶着注册了,早早就奔着这事儿来了。看他的主页推荐里,主要就是汪晖事件——(欧文
id: 2010-03-27加入



——这是王同学自己的小组。夏传是小组长。



——这个叫夏传。他是倒汪的绝对活跃分子。作为三年级本科生,参与其事热情可嘉。见这个的留言——(


附:关于梁捷和王晓渔、【读品】的诞生……


见 2007年《青年时讯》有一篇道【读品】电子杂志的文章:
梁捷:【读品】 吹皱了书评"江湖"
(2007-07-12 11:04:31 本记者 钟蓓/文 ):

2006年2月14日,上海徐家汇。对梁捷、李华芳、王晓渔这群年轻人来说,这天非同寻常——他们席间的一番谈话促成了一份书评杂志的诞生。“我和王晓渔等朋友平时就有很多媒体的书评约稿,但是不同媒体的风格和篇幅都有各自要求,这使得我们不能自由发挥。……

------------
最后,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完全应向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反映意见,指出目前媒体的过度干预乃至新闻违法活动。

同时,根据国家关于网络的有关规定:利用互联网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诽谤、污蔑他人名誉,都是非法行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
负责全国新闻单位记者证的监制管理,负责国内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的监管,组织查处重大新闻违法活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下属:新闻刊司。
拟订纸和期刊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对纸(社)和期刊(刊社)出版活动的监管;承办纸和期刊重大
选题的备案工作;组织对纸、期刊内容的审读和舆情分析工作;调控刊结构和刊号总量;承担全国新闻单位记者证的监制审核、发放、备案和管理工作;承担国
内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的监管,组织查处重大新闻违法活动。(

X Arwen控 2010-07-08 00:04:07 Arwen控 (独一无二的。。)   

  连这个“三定”方案都找出来了,强!

> 删除 2010-07-08 00:46:35 蓬蓬   

  

关于《读品》小组的一个有趣的发现
2010-07-03 11:22:31 来自: 田子方
关于王彬彬第一文的原稿问题,我简单搜索了一下,居然有奇特发现:
--------------------
比如“共识网”居然在1月20日就贴了全文原稿(不同于《文艺研究》、南方周末)——


但落款却号称是:
:《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


-------------
其次,“中国选举与治理网”4月1日也是登原稿全文(不同于《文艺研究》、南方周末),却仍然号称《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


----------------
第三,豆瓣读品小组3月25日早上10点多,“萧敢”(即:梁捷)登出的其实也是原稿,仍然号称《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


-------------------
以上这些,说明一个情况:实际上各方早有合计了。——也就是说,读品的梁捷等人
早已拿到王彬彬原稿,3月25日根本不是转载文艺研究、南方周末!他们只不过是等到3月25号一起行动罢了。

所以,豆瓣读品小组这几个月来的狂热炒作,并不是没来由的。




x
向我的友邻推荐小组话题:关于《读品》小组的一个有趣的发现

摘要: 关于王彬彬第一文的原稿问题,我简单搜索了一下,居然有奇特发现: -----...
推荐语:


2010-07-03 11:26:29 月光族 (冷眼相看:白纸黑字,不容构陷) 看来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总归是要被晒出来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田兄干得好。
> 删除 2010-07-03 11:40:13 田子方 2010年3月25日,《南方周末》转载了王彬彬教授的文章“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读品】编委梁捷(网名萧敢)就在【读品】豆瓣小组内转载了王彬彬的这篇文章。

——以上是严正声明里的话。见“【读品】关于卷入“汪晖抄袭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的严正声明 ”

呵呵,【读品】编委梁捷(网名萧敢)其实并不是转载一个书面正式发表的文章啊!而是拿到了原始稿,居然还腆着脸 号称转载的是《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如此说来,我们自然要重温一下林肯的名言:You may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you
can eve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你能在一段时间里骗过所有人,你也能在所有时间里骗过一些人,但你不能永远骗所有人。”)

> 删除 2010-07-03 11:41:16 横竖没白田 (受命于天,既昌永寿) 要说文本细读,能从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中得出背后的大义,读品那帮人有这个能力吗?
> 删除 2010-07-03 12:28:02 大P™ (“张铁军翡翠是名牌……”) 我只盼旺同学出来说两句话,到底怎么回事
> 删除 2010-07-03 19:58:19 豆瓣用户 2010-07-03 11:36:54 vivo 田子方这个弱智根本没搞清楚情况就信口妄谈、贻笑天下,他连萧敢在读品转贴的文章(来自胆小鬼2010-03-24 14:07:27贴在独立阅读小组的文章(都不知道,我首先介入此一话题就在胆小鬼的帖子中,后来因为萧敢在读品小组贴了相同文章,我才转战这里。

> 删除 2010-07-03 20:04:25 走进南非 萧敢在读品转贴的文章(来自胆小鬼2010-03-24 14:07:27贴在独立阅读小组的文章(

这同样说明,萧敢转载文章的出处不是他“严正声明”的转自《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 删除 2010-07-03 20:08:18 我是我的倒影 (暑假来了~好好混) 胆小鬼那个帖子最后就是这样写的:《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 删除 2010-07-03 20:09:43 我是我的倒影 (暑假来了~好好混) 这是一个诡异的问题。1月20日共识网也是这样落款。
> 删除 2010-07-03 20:42:19 鬼谷子 这个诡异之处,非刘小磊莫能解。
vivo说他能联系上刘小磊,倒影兄或可去请托一下,自然就明白了。

> 删除
标签:事件   文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