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结构的若干情况和数字测算
关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结构的若干情况和数字测算
:李成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前29年基本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就搜集到的资料,对这些变化的五个主要方面作一初步研究,供大家参考。由于没有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全面数字,文中的数字多是由学者、专家测算的。这些数字不很准确,但都有一定根据,大体是反映实际情况的。
关于当前所有制结构的情况
全国工商联于2006年3月初发布了《“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告》。《告》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全国工商联推算,2000年,内资民营经济在CDP中所占比重为42.4%,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比重为12.6%。二者之和占GDP的55%。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之和约为65%。1这五年中,民营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该《告》说明,其中所说的民营经济是“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这就是说,上述民营经济数字包括集体所有制经济,但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中的私资部分。如果从2005年民营经济的GDP所占的65%中,扣除集体经济所占的部分(估计约为8%),加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私资部分(估计至少为4%),则非公有制经济GDP中所占比重为61%(65%-8%+4%)。相应地,公有制经济GDP所占比重为39%。按照上述的私营经济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测算,2006年全国GDP中,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比重分别为37%与63%。目前,私有制经济比重还在继续上升,向电力、铁路、邮电、航空乃至国防工业等重要部门扩展。
按照前几年的测算,1995年全国GDP中,公私经济比重分别为78%与27%。这一数据与2006年数字相比,11年间的变化多么大啊!
另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5.3%。2这一比例远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占25.5%和建国之初1949年占26.2%的比例。有人根据这一普查数字,认为2006年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应当低于37%。
关于当前收入分配结构的情况
所有制结构的上述变化,必然产生收人分配的变化。从国际上用以描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以0为绝对平均,1为绝对不平均,一般以0.4为安全警戒线)来看,据我国有关学者和学术单位调查测算,我国1985年为0.24,1995年上升为0.434(或0.445),2000年为0.458。 3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基尼系数2004年进一步上升力0.469,并列举了各国的基尼系数,请看下面的比较表。4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印度、印尼、韩国、伊朗、埃及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仅低于巴西、南非等少数国家),也超过了法、德、英、美、意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超过了俄罗斯、保加利亚等由社会主义蜕变为资本主义的国家。
关于我国富有人群与贫穷人群的差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告》提供的资料,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的财产,而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只拥有不足3%的财产,两者比例约为21:l。5又据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国居民收人分配年度告(2004)》指出:“最高收人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人10%的家庭相应比例仅为1.4%o。”6这就是说,两者的比例约为32:1。近年来,国家在二次分配(财政分配)上采取的对贫穷居民的各种补助措施,对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难以根本改变贫富悬殊的状况,因为收入的分配在根本上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有的媒体以《平均数不代表多数》为题道:“近日,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论坛上传来了一条‘好消息’,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增长12%,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然而,中国青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5.4%的人自称工资涨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称4年来工资‘不涨反跌’。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应当看到,平均两位数增长受益者是少数人。农民、离退休者和多数工薪收入者的收人增长,远远低于这个速度。”7
关于当前阶级阶层结构的情况
私营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社会群体,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户数从66万户增至430万户,增长5.5倍;雇工从822万人增至4715万人,增长4.7倍;资本从2262亿元增至亿元,增长26倍。8
2005年的私营企业主群体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企业主群体相比,户主数相当于那时16万人的26.8倍,雇工数相当于那时250万人的18.8倍;资本额相当于那时24亿元的639倍(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如果说那时存在一个资产阶级,那么现在该怎么看呢?
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企业主的政治地位也在变化。其中共产党员所占的比例,1995年为17.1%,2000年为19.9%,2001年为29.9%,大大超过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共产党员的比例(尽管当时的党章是不准许资本家入党的)。十六大修改党章、准许资本家人党后,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的比例上升到33.9%(2004年)。9
工人阶级(包括劳动知识分子)和劳动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但据有的老工运专家分析,当前我国工人阶级已经出现了“雇佣化、贫困化、弱势化、分散化”的状况和趋势。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当代“包身工”(如山西的黑砖窑、黑煤窑)、当代“骆驼祥子”(如出租汽车司机)。10广大农民群众,除了极少数村庄(如南街村、华西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以外,绝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小块土地,处于无法规模化经营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困境。进城务工者的劳动和生活条件问题很多,有待改善。由于过去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就业制度瓦解,加上市场万能论的影响,住房难、上学难、医疗难、就业难成为困扰许多居民的问题。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调查告称:当前我国的社会已形成“五大等级”“十大阶层”的“金字塔”型结构。工人、农民属第八、第九层,下岗、失业工人和失地而又未得到适当安置的农民属第十层。11另据最近上海对4000户就业意愿的人户调查,只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这一数据结合有关大量资料,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社会尊严的大大降低,发人深思。12
关于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情况
高速度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资源供应紧张,所需石油约50%依靠进口。
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13据测算,我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GDP的3%到8%,生态破坏(草原、湿地、森林、土壤侵蚀等)约占GDP的6%-7%。14大气和水质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损害居民健康,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日益增多。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平均每年因大气污染而早亡75万人。经济合作组织测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疾病和早亡的损失占GDP的13%。经济合作组织还认为:中国虽然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环境标准更接近某些最贫穷的国家。15高速增长的GDP,如果扣除过高的环境代价,结果又将如何呢?
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对外关系的情况
在对外贸易和外商在华投资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国内消费过低,对外技术的依存性过高、自主创新能力过低的问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4%(2005年),大大超过美国、日本这样外贸大国18%-20%的对外依存度。我国国内消费只占GDP支出构成的52%(其中除政府消费外,居民消费占38%),不仅远低于世界消费支出所占GDP平均比例79.2%(其中居民消费占62%),而且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比例72.2%(其中居民消费占58.9%)。16这是同我国贫富悬殊、社会保障滞后的情况密切联系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靠国内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我国国内消费比例显著偏低,而投资和出口比例相对偏高,被境外有的媒体说成是“两匹壮马配一匹瘦驴,存在某一天翻车的危险”。17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只有5%。“以市场换技术”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巨额出口贸易的利润绝大部分归于外商,我国工人只得到相当美国工人四十分之一的低工资,却给我国留下了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工人患职业病等诸多问题。
最近,外资在我国从合资、独资建厂发展到大举并购,特别是不惜高价并购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优秀的国有企业,已出现了“井喷式”的态势。许多行业的排头兵正在或已经为外商并购。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名的企业几乎都为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18在这一过程中,“外商与贪官双赢”现象所在多有。我国10年内调查的50万件腐败案件中,有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19有些地方政府提出“不问所有、只问所在”,患了外资饥渴症”,给予外商以低价土地等等超国民待遇,使内资企业的发展受到人为挤压,难以与外资抗衡。
毛泽东提倡调查研究、胸中有“数”。他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20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对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情况进行调查,定期公布全面准确的数字。本文中的测算数字,如有不当,请予指正;如有新的可靠资料,欢迎提供。
1、 全国工商联发布《“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告》,载《中华工商时》2006年3月4日。
2、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505页计算。
3、 李强:《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国居民分配再研究》;周景彤:《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有多大》。
4、 世界银行编《世界发展指标一2007年》第60页。
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告》。
6、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告(2004)》第3页,经济科学出版社。
7、 《新闻周刊》2007年第6期。
8、 《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2003年》第8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告(2005-2006)》第15页、85页。
9、 《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告》、《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
10、 《北京十万的哥为份儿钱玩命•自称是公司赚钱的机器》(《北京晚》2007年1月9日)、《出租汽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挣钱何时不再玩命》(新华社2005车10月道)。
11、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告》。
12、 《广州日》2007年4月9口:《咱们工人还有力量?》。
13、 世界银行:《中国污染告》,见《参考消息》2007年7月4日。
14、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告、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
15、 《参考消息》2007年7月4日、7月18日道的世界银行告和经合组织告。
16、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第5-6页。
17、 《参考消息》2007年7月21日载香港《亚洲时》文。
18、 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载《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4期。
19、 《检察日》200了年1月2日。
20、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