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如何和谐发展
据四川新闻网道,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透露:去年我们GDP是25万亿,消费占到49%,大约是12.5万亿,购房占到了消费的20%,应该说占的比重很大。另外一大块是汽车消费,商业批发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其中汽车占了28%,耗油占了12%,这两个加起来是40%。
根据曹主任的信息,我国国内消费所占GDP不但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许多不发达国家都低),而且结构非常不合理。在我们这样一个有数千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国家,发展经济的首要目的到底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断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为极少数人的奢侈生活服务,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就已经严重背离绝大多数国民的根本利益。
据中国新闻网道,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约612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885万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几千万人的“出行”方面的消费就占到全国零售业的40%,请问剩下的十二亿人口的“衣食住行”占的比例是多少??如果经济的发展就是让十二亿人口永远(至少这三十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处于生存边缘挣扎,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吗,这样的社会可能长久地和谐稳定吗?
今天,我们的扩大消费、保持外贸措施,没有一条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国民福利的措施。仍然靠增加政府对流通企业的投入和补贴,促进节日消费,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等等举措,很难根本上激发老百姓的消费。现在最根本的、最大的实际是,绝大多数百姓不是不愿消费,而是没钱消费。几千万民工、数亿工薪阶层拿着几百、或一两千的月薪,还要承受城市高额的房价、房租、伙食费,还有负担老人的赡养费、小孩高额的学费、万一家人生病还要承受天价的医药费,他们怎么还有钱消费?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有再多的商店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消费还是无源之水,绝不可能因为农村多修了几个商店就可以带动消费的。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更会加剧日益垄断化的零售业,只会使得我国的零售业成本更高,老百姓承受的生活成本更高。
在内需严重不振的情况下一味地降低关税,提高出口退税,不但容易引起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我国各种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价值低估,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的幸福,换取一堆日渐贬值的美元。
越是面对困难的经济社会现实,越是需要拿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最本质的问题靠回避和拖延只会令情况变得更糟,好好利用当前的形势,真正回到科学发展的路子上来,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转变为提高绝大多数国民的根本福利,利用手里的宽裕的外汇储备,真正建立起一个健全、良性、全民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的体系,让绝大多数民众能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构建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条留言